廬山,坐落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它北倚長江,東南則緊鄰鄱陽湖,整體呈東北至西南的走向。主峰大漢陽峰巍峨聳立,海拔高達1474米,而整個廬山的面積則達到了280平方千米。據傳,早在周朝時期,便有匡氏七兄弟在此山修道,他們結廬為舍,廬山因此得名。
廬山的地形呈現長橢圓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並綿延。這裏保存著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並擁有多樣化的地貌類型。廬山的總體地貌特征是冰蝕地貌、構造地貌和流水地貌相互疊加,形成了複雜多樣的地貌景觀,其中包括眾多的河流、湖泊、坡地和山峰。因此,廬山也被譽為世界地質公園。這裏的主要景點有錦繡穀、花徑、秀峰、五老峰以及碧龍潭瀑布等,每一處都風景如畫,引人入勝。

在廬山的腳下,白鹿洞書院靜靜地屹立,它是中國古代教育和理學的中心學府,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而廬山上的建築風格更是多種多樣,從羅馬式、哥特式的教堂,到融合東西方藝術元素的拜占庭式建築,再到日本式建築和伊斯蘭教清真寺,應有盡有。此外,廬山還保存著18個國家建築風格的別墅600餘棟,其中美廬別墅、原歇爾曼別墅、原威廉斯別墅等已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見證了曆史的變遷。
廬山的宗教文化同樣豐富多彩,可以用“一山藏六教”來形容。在這裏,佛教和道教攜手共進,多宗教和諧共存,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文化景觀。
廬山的輝煌曆程也令人矚目。1982年,它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12月7日,廬山更是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作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廬山又光榮入選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它再次榮獲殊榮,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全程花費
從上海站到九江站往返火車費一共是204元(綠皮小火車),到了九江站之後坐專線公交57路到廬山索道站下車,一共往返6塊錢。
索道上下山一共120元(往返票)。購買門票160元(如老人、學生等滿足優惠條件的價格會更低一些,該門票7日內有效),景區內觀光車70元(7日內有效,僅限山上使用,無法上下山)
住宿,青年旅舍一晚60元,第二天晚上換了一個好一點客棧180元。(三天兩晚)
飲食是自己帶的方便面、自熱鍋、點心水果和山上適當買一點,總共花費100元左右。
沒有使用任何優惠,三天兩夜900元自由行,不用跟團不用導遊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如果符合優惠條件,比如學生,門票、索道都可以打五折,還能節省140元,那花費就才760元就足夠啦。
氣候特點
廬山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雨充沛,氣候特點為“冬長夏短、溫度低、風大霧多,霜期長”。據廬山站資料,多年平均氣溫11.5℃,冬季固體降水多,11月至次年4月為積雪期,積雪最深可達36cm,伴冰淩現象,自然封山可達15天。年降水量1950—2000毫米,山中溫差大。廬山風速較大,多年平均風速5.3m/s,風向隨季節變化,多年平均大風日數117.6天,3、4、7月大風較集中。廬山多雲霧,雨季低雲籠罩,大霧彌漫,夏季暖濕氣流受地形抬升形成雲霧,瞬息萬變。冬春時期可見“雲海”。一年中,廬山多霧日,平均191.9天,3至5月為多霧季節,牯嶺的廬山鎮被譽為“雲中城市”。
地理特點

廬山山體呈長橢圓形,長約29公裏,寬約16公裏,總面積約302平方公裏。其地貌東南、西北陡峭,懸崖壁立,高達千尺;而東北、西南則平緩漸低,山峰相對高度不明顯,穀地寬闊,外緩內陡。廬山矗立於長江鄱陽湖之側,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相對高度達1440米。牯嶺地區海拔1164米,山嶺與穀地相間分布,平行排列,相對高度差異小。其中,長沖穀(東穀)和大林沖穀(西穀)穀地平坦寬闊。牯嶺四周環山,東有大月山,西有大林峰,南為吼虎嶺,北臨剪刀峽豁口,總面積約46.6平方公裏。廬山地貌以冰蝕地貌為主,兼具構造地貌和流水地貌特征,形成了多成因的複合地貌景觀,山中遍布懸崖峭壁,景色蔚為壯觀。
生物特色
廬山位於中國植被區劃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區,森林覆蓋率高達76.6%,屬於東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並被劃入九嶺山脈、湘中丘陵植被區。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植被上展現出由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過渡的特征。廬山植物區系種類繁多,據統計,植物品種超過3400種,體現了中國第三紀植被的特點,包括鵝掌楸、香果樹、大曲滕等多種珍稀植物。近年來,還發現了木蓮、連香樹等古老植物,進一步證明了廬山植物的豐富性和起源的古老性。
廬山的地理環境複雜,生態環境多樣,為昆蟲、鳥類、獸類提供了繁殖和棲息的絕佳條件。目前,廬山景區內已知昆蟲有28目163科2000餘種,包括新發現的廬山紅天蛾、廬山鈴鉤蛾等。鳥類方面,有16目42科171種,主要品種包括山斑鳩、四聲杜鵑等。
此外,根據2022年5月的監測報告,廬山保護區近六年來累計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種,即中華穿山甲和白頸長尾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種,包括豹貓、獼猴等。這些數據充分展示了廬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重要價值。
廬山景點
廬山風景名勝區涵蓋了廬山山體及其周邊的多個外圍景區,包括石鍾山、長江—鄱陽湖水上景區、龍宮洞、潯陽、東林等,以“奇、秀、險、雄”四絕著稱,被譽為“匡廬奇秀甲天下”。古人雲:“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一帶彙聚了廬山的主要精華景區,曆史悠久,可達千年。景區內共有38處山上景點,如花徑、三疊泉、含鄱口等,以及14處山下景點,包括白鹿洞書院、廬山東林寺等。其中,花徑、三疊泉、含鄱口等15處景點尤為熱門,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賞。

山中景點
花徑

花徑,坐落於廬山牯嶺街西南2公裏處,海拔1035米,原為唐代名寺大林寺所在地,被譽為“匡廬第一境”。此地曾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而聞名。公元817年,白居易與友人同遊大林寺,發現山寺桃花盛開,而山下桃花已凋謝,遂賦詩留念,並題寫“花徑”二字。此後,該地得名“白司馬花徑”。花徑內有一湖,名花徑湖,亦稱如琴湖,建於1961年,水域面積11萬平方米,蓄水量達100萬立方米,因湖面形似提琴而得名。湖畔有島,島上有九曲橋與岸相連,四周蒼松翠綠,島東建有憶琴亭,西有一水榭。花徑大門旁書“花徑”,兩旁刻有對聯“花開山寺,詠留詩人”。內有書法家胡獻雅書寫的“白司馬花徑”石刻。草地上的傘狀紅頂圓亭即花徑亭,亭內石刻板上刻有“花徑”二字,相傳為白居易手書。1929年,李風高重發此石刻,集資建造景白亭、花徑亭,並補種桃樹,再現桃花勝景,使花徑成為文人雅士聚會之地。花徑中還有白居易草堂陳列室,按《廬山草堂記》複建,展示草堂變遷。草堂前立有白居易塑像,草堂東面有瀑布,水懸灌入石渠,景色宜人。
三疊泉

三疊泉,坐落於五老峰之下,其溪水飛瀉經三級峭壁,總落差達155米,被譽為廬山首屈一指的奇觀,素有“未至三疊泉,不算廬山行”之說。然而,這處勝景長期隱匿於深山幽穀之中,即便是曾在其上源的屏風疊隱居的李白,及在其下流白鹿洞講學的朱熹,都未曾發現。直至南宋,三疊泉才得以面世。瀑布之水源自大月山,流經五老峰背,折為三疊,故名三疊泉。每疊風姿各異,一疊直瀉,二疊曲折入潭,上級如飄雪,中級似碎玉,下級若玉龍。立於第三疊之下仰望,瀑布如珠玉飛濺,白鷺爭飛,冰綃抖騰,明珠九天灑落,美不勝收。
含鄱口

含鄱口,海拔1286米,因地處含鄱嶺與漢陽峰之間,形似一口汲盡山麓鄱陽湖水的巨口而得名。其西側有冰川角鋒“犁頭尖”,如犀利犁頭耕耘雲海。對面為廬山最高峰漢陽峰,北鄰第二高峰大月山,南接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之下,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含鄱嶺上,有雕梁畫棟的方型樓台望鄱亭,是觀日出、賞雲霧的絕佳之地。嶺中央的攢塵式雙簷圖亭含鄱亭,亦是觀景佳處。
廬山會議舊址

廬山會議舊址原稱廬山大禮堂,建於1937年,是民國時期廬山三大建築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成立後,它更名為“廬山人民劇院”,成為當地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在中國共產黨曆史上,此處先後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1959年的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以及1970年的九屆二中全會,因此具有深厚的革命曆史意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美廬別墅

“美廬”別墅,始建於1903年,後成為宋美齡的宅邸。蔣介石因見這棟別墅庭園清幽、美麗,且宋美齡之名中亦含“美”字,遂命名為“美廬”。此別墅為石木結構,主樓兩層,附樓一層,內陳設了宋美齡曾彈奏的鋼琴、閱讀的精裝英文書籍,以及她親手繪制的《廬山溪流》等作品。在抗戰初期,周恩來曾在此與蔣介石進行談判,並遞交了重要文件。此外,“美廬”別墅還見證了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它住過國共兩黨的最高領袖,除蔣介石外,毛澤東也曾多次下榻於此。諸多名人如陳毅、賀龍、郭沫若等也在此留下過足跡,使得“美廬”別墅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桃花源景區

桃花源景區,坐落於廬山之巔漢陽峰西側,又名康王穀,俗稱廬山壟,是廬山三大峽穀之一。景區包括觀口山門、回馬石、問津堂、忘路穀、桃花溪、吳官村、康王城、穀簾泉等景點。作為世界自然文化名山廬山的重要部分,桃花源是其最大峽穀,長約7.5千米,兩側山峰聳立,海拔超900米。穀底緊鄰漢陽峰,總面積逾萬畝,因戰國時期楚王宮後裔康王曾隱居於此,故又名康王穀。
龍首崖

龍首崖,坐落於大天池西南側,拔地而起,千尺之高,下臨絕壁,孤懸天際,形如蒼龍昂首天外。遊人立於懸崖左側石亭,可觀龍首崖壁立千仞,一石橫臥其上,酷似龍首。崖下數棵虯松穿石而出,宛如龍須,隨風搖曳,似龍須飛舞。此崖乃觀雲霧之佳處,霧起時,深澗峽穀中雲霧繚繞,龍首崖如遨遊於茫茫雲海,遊人立於崖上,如騰雲駕霧,似乘龍探海。霧散天晴,滿目青翠,遠眺峽穀、電站、河流、田野、農莊,曆曆在目。憑欄俯瞰石澗峽穀,獅子岩、方印岩、文殊岩、清涼岩、萬丈梯等景致盡收眼底,奇石嶙峋,千姿百態。
周恩來紀念室

周恩來紀念室位於河西路別墅區,離牯嶺街不遠。周恩來總理曾三次參加廬山會議,並在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在此居住。這棟別墅最早由美國傳教士於1905年興建。在近代曆史上,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曾在1945年末和1946年來此調停國共沖突,並與蔣介石在廬山進行了會談。此外,司徒雷登大使也在此居住了兩年時間。為表達對周總理的敬意,該別墅在1990年被辟為“周恩來同志在廬山活動紀念室”,內部陳列了珍貴的實物和照片,展示了周總理在廬山的革命實踐和卓越貢獻。
五老峰

廬山五老峰,坐落於廬山東南,因山頂被埡口分隔,形成並列五峰,遠觀猶如五位老者席地而坐,因此得名。五峰陡峭挺拔,東南面絕壁聳立,西北坡則地勢較緩。其中,第四峰最高聳,第三峰最為險峻。李白曾賦詩贊美:“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五老峰根連鄱陽湖,峰尖觸天,海拔高達1436米,是廬山山嶽型景區中雄奇險峻的代表景觀之一。
天橋

天橋坐落於花徑如琴湖外側的錦繡穀深澗之上,兩側懸崖陡峭對峙,形如斷橋。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時,朱兵敗逃至廬山,慌不擇路逃上懸崖,面臨深穀,前有絕境,後有追兵。危急時刻,金龍天降化作虹橋,朱兵馬過橋即脫險,隨後晴天霹靂,龍飛橋斷,留下天橋奇觀。朱元璋稱帝後,此傳說流傳至今。後人於深澗上遊底部築一巨石,遊人可於巨石前端,借視差與懸崖背景,拍出驚險的“天橋留影”。
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由胡先驌、秦仁昌、陳封懷三位老一輩植物學家(尊稱“三老”)於1934年共同創立,是中國首座亞熱帶山地植物園。該園占地超5000畝,分為廬山本部、鄱陽湖分部及南昌科研中心三大園區。至今,已建成包括杜鵑園、松柏區、蕨苑等在內的17個專類園區,遷地保育植物達5500餘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180餘種,成為我國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
錦繡穀

錦繡穀,位於廬山大林峰與天池山之間,是一段長約1.5千米的秀麗山穀。相傳晉代名僧慧遠曾在此采擷花卉、草藥,因四季花開如錦繡而得名。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有詩贊曰:“還家一笑即芳晨,好與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穀中春。”此穀為廬山1980年新辟景點,曾受第四紀冰川侵蝕,形成平坦寬闊的穀地,四周山壁陡峭。錦繡穀主要包括天橋、錦繡穀棧道、訪仙路等景點。
大口瀑布
大口瀑布,作為廬山管理局近年精心打造的新景點,為遊客提供了便捷的觀賞方式:既可乘索道直達,亦能從含鄱口乘坐索道輕松前往。此瀑布又有著“彩虹瀑布”的美譽,尤其在雨過天晴之時,陽光照耀下,五彩斑斕的彩虹躍然眼前,美不勝收。然而,與聲名顯赫的三疊泉相比,大口瀑布在壯觀程度上或許略遜一籌,但其獨特魅力與便捷可達性,無疑為廬山風景區增添了一抹亮麗的新風景。
仙人洞

仙人洞,廬山名勝之一,坐落於錦繡穀南端,特色景觀為形似佛手的“佛手岩”,其掩護之下,一洞豁然中開,即為仙人洞。此洞高約十米,深亦十米,洞內深處有清泉滴落,名曰“一滴泉”。洞壁刻有“洞天玉液”等題詞,中央設有“純陽殿”,內置呂洞賓石像,據傳八仙中的劍仙曾在此修煉成仙。至清代,佛手岩成為道家修行聖地,遂改名仙人洞。毛澤東同志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之詩句,更使其聲名遠播,成為廬山遊客必訪並留念之地。仙人洞左側設有石砌月亮門,門楣上刻有“仙人洞”三字。門內巨石突兀,形似蟾蜍,稱“蟾蜍石”,旁有勁松插石而立,名曰“石松”。石上刻有“縱覽雲飛”、“豁然貫通”等大字,石下雲霧繚繞,如臨仙境。右側觀妙亭下,有遊仙石淩空而出,其下深淵萬丈,奇險無比,可俯瞰錦繡穀全景。遊仙石旁有一片竹林,石上刻有“遊仙石”三字及明代錢全志所作詩句:“竹林無處訪仙居,百尺丹崖懸斷石,遊蹤亦是未除。”,為嘉靖七年(1528)所題。
大天池

登上廬山西部海拔900餘米的天池山頂,可盡享壯麗景觀:南望九奇峰,下俯石門澗,東瞻佛手岩,西眺白雲峰。此處山水環繞,四山開闊。原天池寺雖已廢棄,但寺前長方形水池仍碧水如玉。寺西曾有半月形拜月台,名文殊台,現存之台為石木水泥結構,上有平台。山脊上聳立著一座寶塔,塔高20餘米,始建於宋建炎年間,現塔為1927年唐生智募資重建。塔內藏有銀佛像等文物。與塔並列於山脊的圓佛殿,外觀粗壯,輪廓圓潤。塔西有天心台,為林森所建,台下有平滑如鏡的臥石,鐫有“照江崖”字樣。龍首崖之險、淩虛閣之雲、文殊台之佛光,並稱大天池“三絕”。
圓佛殿

圓佛殿坐落於獅子峰尾部,建於二十世紀20年代中期,其建造動機已無從考究。此殿外觀粗壯,呈傘狀,因此得名圓佛殿。原設五門,每門內塑有一尊佛像,亦稱五佛殿,但後佛像被毀,門改為窗。建築整體平穩舒展,然而內部結構卻與常規佛殿不同,中央矗立一根實心石柱,直通殿頂,造型獨特。據傳,此殿由唐生智修建,旨在為母親選擇風水寶地。因獅子峰頭部有天池寺,背部有天池塔,僅剩尾部無建築,故選址於此。該建築耗時六年建成,引人關注。或許其中隱含隱情:唐母吃齋念佛,坐化後骨灰暗葬於殿地正中,而中央石柱則象征獅子峰尾的獅子尾巴。
黃龍潭

黃龍潭隱匿於林蔭小峽之中,兩側岩壁深邃陡峭,中間裂石傾斜形成落差。一股山泉自石縫間蜿蜒而出,如銀絲直落,又似白綾飄然,轟鳴聲中瀉入潭中,漩渦碧水,深不可測,寒氣逼人,恍若藏龍。潭周三壁聳立,正面如階峭懸,飛瀑終年不絕,如龍墜潭。潭頂綠蔭蔽日,涼爽宜人,坐於其旁,酷暑頓消。潭前崖壁上,刻有“龍泉”與“靜聽”二字。
烏龍潭

烏龍潭坐落於東穀山沖底部,兩山對峙,中形成幽深澗穀,樹木蔥鬱,綠蔭蔽日,環境恬靜涼爽。潭上橫列數丈高巨岩,錯落有致,構成瀑床。水源來自長沖、蘆林,終年不息,分流五股,輕盈而下,如五把銀梭斜掛崖前,短而有力,聲響悅耳,宛如天籟。潭面寬闊,河中石多水清,為觀瀑佳境。靜坐傾聽,如聞銀琴悠揚,心曠神怡。潭旁左石上,刻有“龍泉”二字。
三寶樹

廬山的“三寶樹”由兩棵柳杉與一棵銀杏組成,姿態古老,曆史悠久,據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栽,已逾千年。柳杉挺拔如塔,原稱娑羅,疑為西域樹種,旁岩刻有“晉僧曇詵手植娑羅寶樹”。銀杏參天似傘,俗稱白果,為第四紀冰川遺留植物,被譽為“活化石”,亦稱“公孫樹”。三樹高聳三四十米,身軀粗大,需數人合抱,氣勢雄偉。它們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營造出肅靜的氛圍。周圍山色嵐氣繚繞,石乳清泉流淌,竹木掩映,環境幽雅如宮。
石門澗

石門澗,廬山西麓之明珠,素有“廬山西大門”之稱,因天池山與鐵船峰對峙如門、內藏瀑布而得名。景區廣袤,占地萬餘畝,景觀豐富,集雄、險、奇、特、秀於一身,是地質、生物、自然與曆史的綜合博物館,自古被譽為“匡廬絕勝”“廬山第一景”。這裏峰高穀深,路險石奇,風光旖旎,神韻獨特,吸引無數文人墨客留下足跡。謝靈運、白居易等詩人曾為之揮毫,贊美其山水之美。景區內設有情人園、會仙閣等12個特色園區,同時修複了龍泉精舍、慧遠講經台等名勝古跡,並新建了千尊玉佛殿、中國畫藝術館等文化設施,以及攀岩、沖浪穀等刺激性遊樂項目,被國家體育總局定為國際攀岩賽事及大學生戶外生存訓練基地。
五教祈福園

廬山五教祈福文化園是免費開放的景區,其核心地標為五教祈福鍾樓,樓內懸掛一口重38.5噸的祈福大鍾。這口鍾的設計富有深意,其尺寸與地球赤道長度、一年天數和中國陸地面積相對應。鍾體采用響銅鑄造,聲音傳播廣泛,餘音悠長。鍾上雕刻有五教標志和多種文字的“福”字,寓意祈福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園區為遊客准備了豐富的祈福活動,包括“請五福鈴”、“敬五福香”、“撞五教祈福鍾”、“點五福燈”、“轉五福運”和“拓五教祈福印”。每項活動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祈福寓意,如“撞五教祈福鍾”寓意將願望上達天庭,“點五福燈”則表示對神靈的恭敬。
在特制的玻璃平台上,“轉五福運”活動讓遊客體驗轉運的樂趣,而“拓五教祈福印”則寓意祈福“有求必應”。最後,遊客可以在玻璃屋中欣賞廬山五大宗教的曆史圖片和建築模型,以及三位對廬山宗教曆史有重大影響的人物的仿真矽膠像。這些模型和人像都展現了高超的工藝和藝術水平。
廬山抗戰博物館

廬山抗戰博物館,坐落於原廬山圖書館舊址,該址於1934年建成,是三棟聯立的中式宮殿式建築,標志著廬山東穀首座由中國人自主設計並建造的大型建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於2009年9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以“國共合作全民抗戰在廬山”為核心主題,通過“國共合作在廬山”、“廬山孤軍抗戰”、“國民政府夏都”及“廬山圖書館專題”等展覽內容,重現了“廬山談話會會場”、“保安十一團指揮部”等曆史場景,深刻展示了廬山在國共第二次合作及中國抗戰史上的重要地位,生動再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篇章。
老別墅的故事

廬山別墅始建於1895年,多為西式建築,代表了英、美、德、法等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別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地隱匿於山林間,現存600餘棟保存完好的別墅群落。“老別墅的故事”景區占地4800平方米,包含六棟特色別墅,通過“時代屋”概念,帶領遊客穿越回20世紀初的廬山,欣賞別墅內的陳列與蠟像,體驗廬山別墅的曆史與文化魅力,深入了解其由來與發展。
懸索橋

懸索橋,俗稱鐵索橋,坐落於廬山神龍宮地帶,橫跨將軍河,懸空而設,險峻秀美,為廬山增色添彩。該橋始建於1993年,采用四根鐵管為基,上端鋪設鐵索,連接兩岸高聳的鋼盤水泥柱,以斜拉方式組合吊力,橋面鋪設預制板,結構穩固安全。橋上可環視神龍宮四周,景致清幽雅致,鐵船峰姿清晰可見,傳說中帆船化石的輪廓亦曆曆在目。兩峰並立如門框,形成石門,溪流穿門而過,水聲激昂,妙趣橫生。
廬山博物館
在蘆林湖畔,毛澤東曾居住過的中西合璧別墅式建築——蘆林別墅(又稱“蘆林一號”)靜靜矗立。這棟別墅於1961年建成,單層平頂,帶有內院,占地總面積達2700平方米。後來在1984年被改造成為博物館,收藏了包括《五百羅漢圖》在內的珍貴曆史文物、曆代名瓷以及蔣介石夫婦的用品等豐富展品。
小天池

小天池坐落於廬山牯嶺的北面,其池水位於高山之上,卻常年保持水位不變,既不溢出也不幹涸。池後的山脊上矗立著一座白塔似的喇嘛塔,此塔建於1936年。小天池對面山上有一怪石,遠觀形似雄鷹欲鳴,其中鷹首由巨石堆疊而成,一石伸出形如鷹嘴,石縫間綠樹芳草搖曳,名曰鷂鷹嘴。山的南麓有一峰淩空凸出,峰頂懸崖之上建有一傘頂圓亭。亭中遠眺,長江如一條白色緞帶在天際飄動。山腳深穀形似剪刀,故稱剪刀峽。小天池是觀賞日出、晚霞、雲海等自然奇觀的絕佳之地。
牯嶺

牯嶺,廬山之心,海拔1164米,方圓46.6千米,三面環山,一面臨穀,宛如桃源仙境。其原名牯牛嶺,因形似牯牛得名。19世紀末,英國傳教士李德立租此地開發,並據其氣候清涼之特點,音譯“Cooling”為“牯嶺”。牯嶺劃東西兩穀,地勢平坦,峰巒疊翠,溪流潺潺,青松丹楓遮天。近千幢異國風情別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新中國成立後,此地成為療養、旅遊勝地,服務設施完備。牯嶺街,弧形繁華地帶,商鋪、旅社、餐廳等掩映綠蔭中,為廬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交通樞紐。街心公園,始建於1954年,重修於1987年,面積5000平方米,2000年擴建至10000平方米,呈三角形。公園內曲徑通幽,花木繁茂,中央有半月形花壇,壇上臥牛石雕,由數塊巨石鑲嵌,高約2米,長約4米,基座鐫“牯嶺”二字,為牯嶺之象征。
鐵船峰
鐵船峰,俗稱“桅杆石”,與龍首崖隔澗相對,因其形似巨艦昂首而得名。相傳東晉大將軍王敦欲篡位,邀許遜等人釋夢。王敦述其夢一木破,詢是否吉祥。許遜等人識破其意,釋夢勸阻。王敦不悅,欲殺之。許遜等人乘船逃,王敦派兵追。幸許遜有法術,呼二龍挾船飛逃,囑眾人閉目。船飛至廬山紫霄峰上空,雲霧彌漫,船底擦樹梢作響。舟人好奇偷窺,二龍離去,船墜於紫霄峰下石門洞旁,化為鐵船峰。1992年,峰頂建靜觀亭及近人石刻等。
漢陽峰

漢陽峰,廬山之巔,海拔1474米,據傳月明風清之夜,立其巔可眺漢陽燈火,因而得名。峰頂有一禹王台,為大禹治水時所登。晴空萬裏時,登台遠眺,江漢如懸,群山環繞,令人感懷“一覽眾山小”。漢陽峰南鄰紫霄峰,東北有小漢陽峰,西北則為一深穀,名康王穀,長約七八公裏,為廬山大穀之一。相傳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即以此穀為藍本。穀末有飛瀑,名穀簾泉,傳諸葛亮曾歎為觀止。
恭乾禪師塔院
恭乾禪師塔院,坐落於廬山牯嶺西南4千米的金竹坪,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恭乾法師於萬曆七年(1579年)在此地創建千佛寺,傳揚佛法,39年後圓寂,遂葬於此。墓塔高約3.5米,分三級,采用石結構,基座為仰覆蓮承托的圓形六角石鼓,其上再有仰覆蓮承托六角石柏,六面刻有禪語。塔身設石簷,簷頂飾以葫蘆形寶頂,融合了經幢與喇嘛塔的特點,為廬山現存最大的僧塔。塔院占地228平方米,四周環繞石欄,院內石碑林立。祭台左前方有天然臥石,刻“臥碑”二字,其上又有一巨石形似船,船頭矗立一座三級六面石塔,古樸雅致,人稱“船塔”。
太乙村

太乙村,也被稱為將軍村,源於1929年粵籍國民黨退役將軍曾晚歸、劉一公等人的別墅建設。他們之後又有十幾人效仿,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蔣介石等軍中高級長官在此建立了18棟別墅,取名太乙村,由此得名將軍村。此處的別墅風格各異且色彩調和,有晚庵、犇舍等雅致的名字。許多知名人士如康有為等都曾入住於此。然而,抗日戰爭期間,這裏的別墅群遭受了日軍的破壞。盡管如此,太乙村的地位並未減退,它逐漸修複並擴建,如今已成為擁有會議廳、歌舞廳等多功能設施的度假勝地,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遊覽。
山下周圍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於廬山五老峰東南麓,距城區12千米,是中國曆史最悠久的書院之一,始建於南唐升元年(940年)。它曾是南唐的“廬山國學”,也是中央政府於京城外設的唯一國學。宋代時,朱熹在此任職並重修書院,親授弟子,制定規章與宗旨,獲皇帝賞賜與禦書。因此,白鹿洞書院聲名遠揚,成為宋末至清初中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1959年,它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更進一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廬山秀峰

廬山秀峰,囊括香爐、雙劍、文殊、鶴鳴、獅子、龜背、姊妹等諸峰,景色壯麗。鶴鳴峰下,曾有秀峰寺,原名開先寺,後因康熙皇帝手書“秀峰寺”而改名。寺內勝景眾多,如漱玉亭、玉峽、龍潭、瀑布等,還有諸多曆史名人留下的珍貴遺跡。著名的開先瀑布,曾得唐代大詩人李白贊譽。南唐中主李璟少年時曾在此築台讀書,後在此舊址建寺,取名開先,寓意開國先兆。清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南巡,手書“秀峰寺”賜予寺僧,自此寺廟改名秀峰寺,俗稱秀峰。此地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正如宋人所詠:“山瀑兩道瀉,木葉四時春,日暮不知去,魚鳥會留人。”
廬山東林寺

廬山東林寺,坐落於廬山西麓,乃淨士宗之發源地。此寺由晉代名僧慧遠於東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創建,位列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唐代時,東林寺盛極一時,慧遠及其教義隨鑒真和尚東渡日本而傳揚。據傳,日本“東林教”即源於此。東林寺在曆史上對中尼、中印、中日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貢獻良多。寺前有“虎溪橋”,乃“虎溪三笑”故事發生地。過山門,有甬道,道旁羅漢松挺立,旁有“護法殿”,內有大肚彌勒佛及韋陀佛。再往裏走,可見一排正殿,其中“神運寶殿”最為壯觀,內有“出木池”,傳說寶殿即由池中良木建造。“神運殿”西側為接待室,東面為“三知堂”。與“三笑堂”相連的是“十八高賢影堂”,乃慧遠與十八位佛教徒結白蓮社誦經之地。堂內有“十八高賢”石刻像,形態各異。寺後有兩口水泉,分別為“聰明泉”與“古龍泉”,後者亦稱“蓮花漏”。東林寺西山丘上,有慧遠墓塔——“荔枝塔”,乃東方佛教“淨土宗”之始祖象征。
西林寺

西林寺,廬山北山之首刹,坐落於廬山北香爐峰下,東林寺西,香穀之南,兼具佛教人文與古建築遺風,占地六十畝,距九江市區十二公裏。始建於東晉太和二年(公元367年),由江州刺史陶范為慕慧永佛學而建,曆經隋、唐、宋等朝代,與東林、大林寺並稱為“廬山三大名寺”。宋太宗曾賜額“太平興國乾明禪寺”。然而,寺廟曆經戰火與歲月侵蝕,多次毀壞又重建。至民國,幾經沉浮,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再遭破壞。西林寺自創建以來,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如唐之韋應物、韓愈、白居易,宋之蘇軾等,留下豐富詩篇,其中蘇軾的《題西林壁》尤為後人推崇。寺廟舊有諸多景觀,今多已不存。自1987年起,西林塔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開始了重建工作。至2000年,寺廟總建築面積達一萬平方米,重樓疊閣,金碧輝煌,成為比丘尼道場與遊覽勝地。
鞋山

鞋山位於廬山腳下,具體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鍾山南側九公裏的鄱陽湖中,正處於鄱陽湖與長江的交彙之處,是這一片從南至北延伸百餘裏湖面中的唯一大島。此島形狀酷似一只鞋,前低後高,長約500米,寬約200米,最高處的海拔達到90餘米。據傳,此山是因仙女落入湖中的繡花鞋而得名。鞋山周圍碧波蕩漾,三面皆是絕壁,唯有西北一角可供船只停泊。
鄱陽湖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於九江市南部,以永修縣吳城鎮為核心,覆蓋永修、星子、新建等縣境內的九個湖泊,總面積達224平方公裏,被譽為“珍禽王國”。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與氣候條件,每年秋末冬初(11月),成千上萬只來自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及中國東北、西北的候鳥,與此地的野鴨、鷺、鴛鴦等共同越冬,直至翌年暮春(3月)離去。保護區內鳥類繁多,總數上百萬,種類超過200種,其中珍禽20餘種,堪稱全球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這裏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以及白枕鶴、白頭鶴、灰鶴等,總數超過4000只。1989年記錄到的白鶴數量高達2600餘只,占全球白鶴總數的95%。因此,鄱陽湖被譽為白鶴的世界,珍禽的王國。
石鍾山

石鍾山,被譽為“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並已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景觀名錄。它坐落於九江市湖口縣雙鍾鎮,地處鄱陽湖與長江的交彙點。自古以來,石鍾山便有上下之分,南鄰匡廬,北鎮長江。如今開放的下石鍾山,海拔57米,占地面積九萬平方米,由喀斯特熔岩構成,同時也是第四紀冰川的遺跡。此山控江扼湖,為“八省通衢”,集亭、台、樓、閣、塔、榭、舫、廊等20多種古典建築於一體,展現出典型的江南園林風貌。聯合國專家評價其集自然風光、曆史古跡、名勝景點、精美園林於一身,堪稱世界之最。
龍宮洞

龍宮洞風景區,廬山勝景之一,占地約4.3平方公裏,集山、水、洞、佛於一體,是旅遊觀光、度假療養、避暑的絕佳去處。洞內恒溫18攝氏度,夏涼冬暖,別具一格。景區由龍宮、玉壺、玉仙三洞,仙真岩寺廟及森林公園組成。龍宮洞長1600米,其中“水晶宮殿”大廳空間廣闊,達16800立方米。洞內景致奇特,小橋流水,鍾乳倒懸,石筍擎天,宛如《西遊記》中的東海龍宮,千姿百態,引人入勝。
碧龍潭

碧龍潭(王家坡雙瀑)風景區,坐落於廬山小天池東南,是地質學家李四光所考證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亦是電影《李四光》的主要取景地,素有“未到碧龍潭,枉費廬山行”之美譽。此風景區集自然美景、冰川遺跡與文化遺產於一身,全長約二千餘米。沿途風光旖旎,植被繁茂,怪石嶙峋,奇峰聳立,更有一線泉、仙人池、隱羞瀑、龍頭岩、仙人墩、妯娌樹等眾多自然奇觀,令人歎為觀止。
觀音橋

觀音橋景區位於廬山棲賢峽穀,以千年古橋觀音橋聞名。該橋原名棲賢橋,又稱三峽橋,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建於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由江洲匠陳氏三兄弟所建。橋長約24米,寬約4米,單孔橫跨大漢陽峰和五老峰之間的深澗,由105塊各重一噸多的花崗岩石塊扣砌而成,結構獨特,完整保留了宋代橋梁的建築風格和特點,是研究宋代古橋梁的“活化石”。1988年,觀音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淵明故裏

廬山溫泉北側一裏之遙,便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故裏栗裏。栗裏村隱匿於山南虎爪崖下,四周山水相依,風光旖旎。村前小溪曲折流淌,西側橫跨一座石橋,即陶淵明歸隱田園後常經的“清風橋”(亦稱“柴桑橋”)。過橋後,綠柳依依,小橋流水,宛如詩人筆下“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的詩意畫卷。村邊有小溪潭“濯纓池”,池邊巨石上刻有“醉仙濯纓之池”,相傳陶淵明常在此洗滌農具與帽子。不遠處溪澗中臥一巨石,因詩人酒醉後常臥其上而得名“醉石”,石上刻有“歸去來館”四字。據傳“醉石”下方曾有“醉石館”遺址。由此向西,便是詩人安度晚年、創作《桃花源記》直至辭世之地——面陽山。如今,此地仍保留著陶祠與陶墓。陶祠門楣上直書“陶靖節祠”,東西耳門分別傳有“菊圃”與“柳巷”。陶墓距陶祠百餘米,墓碑上橫刻“清風高節”四字,彰顯了詩人曠達胸懷與“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高尚氣節。
廬山鐵佛寺

廬山鐵佛寺,坐落於廬山西北麓蓮花峰山坳中,三面環山,竹木蔥鬱,溪水潺潺,清幽宜人。據傳,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原名“鐵姑庵”,因寺內一尊高達2米的鐵佛而聲名遠播,後改稱“鐵佛寺”。寺廟曆經興廢,幾度淪為廢墟,近年得以修複,現為江西省最大尼姑寺院。寺內建築齊全,有神座、察房、齋堂、念佛堂、講經堂、真身寶殿、大雄寶殿等,鐵佛巍峨,香火鼎盛,尼僧誦經不輟,吸引香客遊人絡繹不絕。
時令景觀
廬山四季風光各異,春可賞櫻花、桃花、杜鵑等花卉之豔;夏可觀翠樹綠蔭、湖泊清澈之美;秋則紅葉滿山、金黃楓葉與松柏相映成趣;冬則自然景觀更為壯觀,雪景之外,更有霧凇、雨凇、樹掛、冰淩、雲海、日暈、光柱等奇景,往往三五成群,交織呈現,寒梅傲立霜雪,廬山宛如冰雪仙境。冬季更有瀑布雲海奇觀,白瀑如雲,自山頂奔騰而下,如銀河倒掛,美不勝收。
廬山美食
廬山石雞
廬山石雞,廬山特色美食之一,實則為一種生長在陰澗岩壁洞穴中的蛙類,又名赤蛙、棘胸蛙。其體大肉肥,肉質鮮嫩,易於消化,營養豐富。黃燜石雞是廬山石雞的經典做法,采用“燜”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雞的營養與風味。成菜色澤深黃,肉質細嫩,香味濃鬱,口味甚醇,食後令人回味無窮,是廬山不可錯過的佳肴。
廬山石魚
廬山石魚,以其體色透明、無鱗、肉質細嫩鮮美而著稱,是廬山三石之一。這種小型魚類長年生活在廬山泉與瀑布中,將巢築於岩石縫裏,因此得名。廬山石魚不僅味道香醇,且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尤為產婦滋補佳品。無論是炒、燴、燉、泡,都能展現出其獨特的美味,是廬山不可多得的美食佳肴。
廬山石耳
廬山石耳,與黑木耳同科,生長在廬山海拔千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形狀扁平如人耳,故名石耳。它富含蛋白質、肝糖、膠質及多種維生素,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被譽為滋陰潤肺之佳品。廬山石耳美食制作多樣,可與母雞、瘦肉燉煮,亦可涼拌,口感鮮美,是廬山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廬山豆腐
廬山豆腐是江西廬山地區的著名美食,以其細膩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著稱。它采用當地優質黃豆為原料,結合傳統制作工藝與現代技術精心制作而成。廬山豆腐口感細嫩、鮮香可口,易於消化,是遊客們品味廬山風情的不可多得之選。無論是涼拌、燉煮還是煎炒,都能充分展現其獨特風味,令人回味無窮。
廬山路線攻略
兩日路線參考
DAY 1
青旅(8:00出發,一早的大霧)-如琴湖(8:20)#(看湖水的靜)-花徑(8:25)#(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出處)-錦繡穀(9:00)-仙人洞(10:00)#(適合傍晚看日落)-圓佛殿-天池塔-大天池-龍首崖(11:00)#(看霧)-懸索橋(12:00)-水庫(13:00)(廬山水電大壩)-烏龍寨(13:30)-黃龍寨(13:50)-三寶樹-黃龍寺-蘆林湖(15:00)-廬山博物館#-廬山會址-老別墅的故事(16:00)-美廬#(暫時閉館)-廬山戀電影院-牯嶺鎮(16:30)-回青旅-如琴湖(18:00)-錦繡穀(看日落)(18:30)-回青旅
DAY 2
包車去五老峰看日出#(到達登峰口)(5:00)-四峰看日出(5:25)-五峰(6:50)-三疊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10:00)-含鄱口#(13:00)-植物園(15:00)-牯嶺鎮(16:00)
三日路線參考
DAY 1
小天池——望江亭——花徑——如琴湖——天橋——錦繡穀——仙人洞——大天池——龍首崖——懸索橋——石門澗——鐵船峰
DAY 2
含鄱口——大口——植物園——五老峰——三疊泉
DAY 3
牯嶺街——周恩來紀念室——美廬——東穀名人別墅——博物館——蘆林湖——回龍路——黃龍寺——三寶樹——黃龍潭
廬山住宿
廬山西海
廬山牯嶺街住宿類型較多,價格在60-2000不等。一般來說當地青旅比較便宜,大約60元一晚。普通客棧一般在200-400元之間。
廬山交通
觀光車
一、觀光車票價
1、票價70元/人,七日內有效(僅含山上只用) ;
2、票價90元/人,七日內有效(含上山、下山各一次)。
二、景區觀光車班次發車時間: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南北門 (換乘上山):7:00~22:00 山上景區7:00~19:00)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南北山換乘上山7:30~22:00,山上景區:7:30~18:00)
(中間時段采取“坐滿即走與整點發車”相結合的方式。)
三、減、免票規定:
1、對身高1.2-1.4米兒童可購兒童票.
2、對1.2米以下兒童、全國省級以上新聞單位的記者或江
西省地級市以上新聞單位的記者來山采訪憑有效證件可免
費乘坐景區旅遊觀光車。
3、旅行社經理憑經理資格證、導遊憑國家導遊證在帶團
的情況下可免費乘坐旅遊觀光車。
四:驗票流程
驗卡驗指紋-驗證紙制觀光車票必要時驗證團隊購票電腦
小提示
若你時間充裕,且已購買觀光車票,同時又不差錢,那么你可以輕松享受,乘車前往五老峰、含鄱口、三疊泉,之後乘坐纜車返回,再乘車回到牯嶺鎮,途中還可順訪一些室內景點,如廬山會址、美廬老別墅等。
時間緊迫但已購觀光車票,且不介意花費,同時不願走回頭路的你,也無需過多擔憂。帶上行李,乘車直達三疊泉,爬山遊覽後直接從三疊泉下山至海會鎮,那裏有直達南昌和九江的小巴車等候。
對於時間緊張、未購觀光車票且不願走回頭路的朋友,建議背起行李,徒步穿越五老峰,挑戰三疊泉,之後直接從三疊泉下山至海會鎮,同樣可乘坐小巴車前往南昌或九江。但需注意,此行程相當耗費體力!
若你時間充裕,未購觀光車票且願意走回頭路,那么可以嘗試徒步翻越含鄱口、五老峰,下到三疊泉再原路返回,最後徒步走回牯嶺鎮。全程需四小時,之後在廬山隧道口取行李,乘車下山至九江站。此行程極為艱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請謹慎考慮!
去看廬山瀑布,有一段路比較陡峭,老年朋友要慎重前往,需有家人陪同或者咨詢一下當地工作人員能否提供前往的幫助。
廬山頂牯嶺鎮相對平整,但道路仍有起伏,大家行走的時候要注意腳下,以免摔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