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大同東南方向約70公裏處,有一個小縣城叫作渾源縣,在峭壁上淩空懸掛的懸空寺一度是這裏最知名的景點,而位置更便利、就位於渾源古城的永安寺(也叫永安禪寺)卻往往被忽略。

直到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和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火爆後,永安禪寺作為取景地之一,一夜爆火,遊人紛紛前往打卡。

事實上,永安寺於2004年就對外開放參觀,從曾經的無人問津到今天的“知名景點”,它用了整整20年。永安寺,終於迎來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為什么永安寺絕對值得一來!

永安寺簡介

地址:大同市渾源縣永安鎮永安西街

年代:始建於金代,元代重修

文物批次:國五(2001年)

門票:20元

主要看點:1、罕見的五開門式山門;2、山門的脊刹是典型的景教標志;3、元代木構建築傳法正宗殿;4、傳法殿內的明間梁架間的天宮樓閣和藻井,是元代小木作精品;5、傳法殿內的水陸壁畫

永安寺俗稱“大寺”,位於渾源縣城東北隅,雖然以往它的名氣遠不及同在渾源、視覺效果驚人的懸空寺,但其實學術界早知它的價值。

1951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論文《渾源古建築調查簡報》裏,就重點介紹了永安寺與圓覺寺;2001年,渾源永安寺更是被列入了第五批國保。

永安寺最早建於金代,在金元之交因火災被毀。元初,永安軍節度使高定在舊址上重建了寺院,永安禪寺也因高定自稱“永安居士”而得名。

元延祐二年(1315年),高定的孫子高璞又擴建了永安寺,建成了規模最大的傳法正宗之殿。之後明清時期多次增建修葺。

永安寺曾是三進院落,但後院現已不存。如今的永安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傳法正宗殿,兩側東西配殿有觀音殿、伽藍殿、達摩殿、雷神殿和關帝殿。

永安寺的山門很有意思,不同於其他寺院的山門多為一個或者三個門,它卻設有五門(中間開三門,兩旁有兩小門)。規格和五台山塔院寺以及北京永安寺同等。五門都有簡單的門簪、門擋、門釘和鋪首等,山門兩旁還有琉璃八字牆。

然後記得抬頭看一眼山門殿頂的琉璃,正脊脊刹的黃綠藍琉璃二層小樓閣裝飾物,被認為是典型的景教標志,有明顯的異域風格,可能與元朝皇室曾經信奉景教有關。

除了傳法正宗殿是元代原構外,其他都是明代遺存,而傳法殿能保存下來也得益於它曾經的“糧倉”功能。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永安寺先後被學校和劇團占用:東西配殿造像被拆除後改為教室;天王殿被當作單位家屬宿舍;空曠的傳法殿則被作為糧倉使用,一舉成了渾源縣最大的糧倉。

但滿倉糧袋也保護了滿牆的壁畫——壁畫和糧食一樣,都怕風吹雨淋日曬,怕天熱蟲蛀,於是裝滿糧食的傳法殿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裏,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保護。

殿內曾經塑有巨大的三世佛、阿難、迦葉像,東西兩旁塑有四菩薩和二天王像。可惜,這些塑像和簷下牌匾、月台上元代經幢、元代石碑,都在特殊時期一並被毀。如今傳法殿內空空如也,沒有一尊佛像。

傳法殿內

傳法正宗殿作為寺中的核心建築,幾乎所有人都是沖著它而來,因為永安禪寺內的兩大看點:一是元代木構建築,二是殿內的精美壁畫,都在這個殿內,下面我們會具體講到。

這裏還想再提一個有意思的小點,也是萬萬在了解原永安寺所長張建德的故事後才知道的——今天的永安寺收取20元門票,但你一定想不到,20年前它剛開放時也是這個價格,二十年來不曾改變。

因為當時的永安寺選擇“高調保護、低調宣傳”,2004年的20元門票不是個小數目,這樣的高價可以“勸退”只想看個熱鬧的普通遊客,但對真正的文物研究者和愛好者,永安寺始終是歡迎的姿態。

事實上,張建德老師也是提到永安寺必須提到的一個人,他在過去的20年陪伴永安寺從默默無聞的小廟到流量爆棚的網紅打卡地,被親切地稱為“永安寺的苦行僧”“活字典”“大寺門前第三頭石獅”“國寶守護人”。

想了解更多張建德老師的研究,可以看看他在2016年出版的《永安寺壁畫》一書。

對了,看完永安寺可以再去旁邊的圓覺寺轉轉。圓覺寺俗稱“小寺”,裏面有一座金代密簷式磚塔是“國七”,塔身刻有樂舞和猛獸等圖案。

鐵刹頂端的翔鳳(相烏)能隨風轉動,辨識方向,是古代的天然風向標。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傳法正宗殿的建築和壁畫~!

看點一:元代木構

傳法正宗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單簷廡殿頂,出簷深遠,古樸莊嚴。

正面看

大殿簷下正中掛的木雕匾額上的“傳法正宗之殿”六個字,是元代初期著名高僧、書法家李溥光(也叫雪庵和尚)所題,字跡遒勁典雅、氣勢磅礴。

宿白先生曾感歎:“雁北僻縣居然還發現600年前名家榜題,真是出人意料之外!”

兩側磚牆上的“莊嚴”二字,是元代寺院主持月溪和尚所書,榜書高近4米,蒼勁雄渾,氣勢磅礴。像傳法殿這樣在佛殿外書寫巨型大字的十分少見,更顯古刹氣勢雄厚。

悄悄地告訴你,殿後背面有“虎嘯龍吟”四個大字,是清乾隆年間張煖所寫。

抬頭看

殿頂的前坡以黃色琉璃瓦覆蓋,東、西兩側與後坡以藍色琉璃瓦覆蓋,四邊則以藍、綠琉璃瓦鑲飾,正脊有五彩琉璃脊飾兩兩相對,使整個建築顯得富麗堂皇,在陽光下更是色彩斑斕,熠熠生輝。

更巧妙的是,屋頂琉璃構件中既有獅子馱寶瓶、白象馱寶珠,也有八仙過海的場景和天地十界十方萬靈,體現的是永安寺的多教融合。

正脊上方的琉璃鴟吻、護法天王、八仙、琉璃小神獸,無不細刻精雕、栩栩如生,工藝精湛。

殿內

走進大殿,你就會感覺到十分開闊——因為殿內采用了減柱造,減去前排的四根柱子;且簷柱高敞,因此空間巨大。

該殿雖然是元代建築,用材粗壯,但整體上沒有一般元代建築那種粗獷的風格,反而從屋頂到梁架都做工講究。

殿內明間梁架間的藻井、天宮樓閣,為元代遺構,將雕刻、彩繪、構造等多種藝術形成完美融合,制作精巧,五彩斑斕,是元代建築中罕見的小木作精品。

其餘部位為徹上露明造。屋頂梁架結構完全暴露,抬頭就能清楚地看見屋頂的梁架結構的建築物室內頂部做法。

牆體四周布滿了瀝粉貼金的巨幅水陸壁畫,色彩鮮豔、內容豐富、保存完整,氣場排山倒海,視覺效果十分震撼。

看點二:壁畫

傳法殿內的四面六壁上有多達186.912平米的元代壁畫(明清都有補繪),共有135組水陸故事、 895個人物形象。儒、釋、道彙於一殿,人物密集、栩栩如生,堪稱“中國古代宗教人物的圖像大全”。

壁畫的內容是“水陸法會”——水陸法會是漢傳佛教中規模最大、功德最殊勝的法會之一,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到了元代規模空前,明代儀軌定型,清代形成通用版本。

所謂“水陸”是指眾生受報之處,水、陸、空三界,以水、陸二處眾生的苦難更為深重,所以稱為“水陸”。

水陸法會召請十方法界一切諸佛菩薩,以及六道輪回一切眾生,前來道場接受供養與度化,通過食施、法施,救度蒙受苦厄的六道眾生,超出三界輪回。

永安寺的水陸畫,屬於漢傳佛教僧人舉辦水陸法會時使用的神鬼圖像。

北面

進入殿內正對的就是北壁,十大明王一字排開,左右兩壁各繪有五尊,這些人物身軀高大,大約在2-3米。

十大明王簡單來說就是佛教密宗中佛菩薩為降伏魔障所化現的忿怒尊像,他們的特點就是三頭六臂或八臂,手持法器,並呈現憤怒的模樣。

每位明王腳下左右兩側都有兩位鬼卒牽挽坐騎,上方左角圓光內,各畫有明王的菩薩本相:慈眉善目。

殿內的十大明王從東到西(從右到左)依次是:

大威德甘露軍吒明王

南方寶生佛的變化身,以紅發狻猊(suān ní)為坐騎

大威德降三世明王

東方阿閦(chù)佛的的變化身,以龍為坐騎

大威德馬首明王

觀音菩薩的變化身,以青獅為坐騎

大威德步擲明王

普賢菩薩的變化身,以六牙白象為坐騎

大威德不動尊明王

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變化身,以冰虎為坐騎。它是永安寺壁畫的標志性人物——因為它面目猙獰,雙手做揭開自己面皮狀,露出裏面大慈大悲的佛面容。因為是十大明王中唯一以本來面目示人的一尊,也被贈名“撕臉明王”。

大威德大力明王

西方阿彌陀佛的變化身,以青牛為坐騎

大威德無能勝明王

地藏菩薩的變化身,以諦聽為坐騎

大威德焰發德迦明王

文殊菩薩的變化身,以白獅為坐騎

大威德大笑明王

虛空藏菩薩的變化身,以龍為坐騎

大威德變現忿怒大輪明王

彌勒菩薩的變化身,以獅子為坐騎

十大明王是永安寺壁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王形象各異,分別騎龍、獅、象、牛、虎等不同坐騎,手執各種兵器法寶,但無不刻畫入微,細發如絲,逐層暈染,體現了古代畫匠高超的繪畫技藝。

東西兩面

東西兩壁是規模宏大的水陸畫,表現的是人、神、鬼等眾生同赴法會的場景,人物眾多,多說為明清補繪作品。

東壁的壁畫長約18米,畫面為天、地、人三界:上層為天界日、月、水、木、金、火、土諸神;中層為天幹、地支、二十八星宿諸神;下層為人間帝妃、文臣武將、黎民百姓等。

西壁的壁畫也長約18米,也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五嶽大帝、四海龍王諸神;中層為十殿閻君、陰曹地府諸神;下層是十八層地獄及厲鬼群像。

總的來說,這些壁畫既有佛教的菩薩、天王,又有道教的仙官、星辰、山嶽、龍神,還有儒家的忠孝節義的典型代表,容納天地水三界十方萬靈,是集我國神祗之大成。

畫法上,采用瀝粉貼金技法,筆力遒勁流暢,色澤豔麗諧調,人物表情舉動,無不刻畫入微。

最後,如果你去的時間比較晚,或者擔心天氣不好、室內光線較暗,可以帶上冷光源手電筒,殿內有明確的指示牌表明允許使用~給永安禪寺點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