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虎丘景點太多太雜,看不太懂,這期小編就試圖用一篇文章,讓你看懂虎丘。

其實覺得虎丘看不懂不怪大家,虎丘的曆史實在是太長了,30多米的小山坡卻有著2000多年的曆史。這裏面任何一段拿出來都足夠講三天三夜,所以你在虎丘能看到春秋的墓、北宋的塔、東晉的寺、梁代的泉……別說大家,我看我也亂。

那么如何能在一個高度上看懂虎丘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明白古代名勝是如何形成的,你也就理解了虎丘。

我們今天去哪些名勝旅遊,大多都是沖著曆史深厚、文化豐富、風景優美,那你想過沒有,為啥這些古代的名勝都有這些共通點呢?帶著這個問題看下去吧~

虎丘的主體:山+墓+寺

虎丘原為海灣中的小島,後海水後退成為陸地上的山丘,稱 “海湧山”。公元前 496 年,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改名 “虎丘”。

也就是說虎丘最早就是吳王闔閭的墓,這其中至於有沒有白虎蹲坐在墓之上,劍池中有沒有寶劍其實都無從考證,因為這墓實在是太久啦,幾千年的時間足以在民間形成各種傳說。

後來東晉時期,王珣、王瑉兄弟在虎丘山麓建造別墅,後舍宅為寺,稱虎丘山寺。形成 “寺中藏山” 的布局。到這裏我們的主角登場~

有了寺廟,那么就一定會吸引來民眾過來參拜,也就具有了公共空間的屬性了。後來虎丘山寺在唐代改為武丘報恩寺、宋代改為雲岩禪寺、清代改為虎阜禪寺。但其本質沒變,還是一座山中寺廟。

我們今天看到的點頭石就是南朝劉宋高僧竺道生在此講經弘法的傳說,至於這佛法說的石頭能不能點頭,千人石是否能真的坐得下千個人,咱們也暫時不去考證,只要明白這時虎丘在原有名人墓地的基礎上,增加了寺廟。

點頭石
千人石

所以整體來看,虎丘其實就是山+墓+寺的形態。這是古代很多名勝的一個基本條件,但只有這些還不夠,就像是私家園林的出名需要靠名人大v、虎丘想要冠絕吳中也需要一些名人的加持和推動。

讓虎丘冠絕吳中的幾位名人

而下面我要說的這幾位,你一定都認識。那就是:白居易、蘇軾、宋徽宗、康熙和乾隆。

我們一個個來聊,這些人中最重要的當屬白居易,他對虎丘,猶如伯樂遇見了千裏馬,可以說沒有白居易,今天的虎丘可能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山坡,絕對不會有今天的地位。

白居易向來是個為民辦事的好官,他任蘇州刺史時期發現很多民眾去虎丘燒香拜佛要繞很遠的路,非常不便,於是主持開鑿山塘河,河全長約 7 裏,直接連接蘇州城和虎丘山麓,讓民眾從閶門碼頭坐船可以直抵虎丘。

同時把開鑿的土推在一側,修建了一條寬闊的大街,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山塘街,一路設置碼頭、驛站,方便行人、船只通行與停靠,大幅降低了民眾前往虎丘的難度。

打開蘇州老地圖,一條河一條路直線連接了蘇州城和虎丘,真的是非常方便。虎丘從此從一個小眾的禮佛之地,變成了市民、文人雅士都能便捷抵達的遊覽勝地,開啟了其作為公共景點的曆史。

這么一看白居易是不是很重要~

今天的山塘河河山塘街

講到了白居易,就不得不提他的死忠粉——蘇東坡。

蘇軾多次在詩文中表達過對於白居易的仰慕,他倆的經曆也頗為相似,兩人都直言敢諫,屢遭貶謫、兩人都以民為本,西湖的白堤,蘇堤就是最好的例證。

蘇東坡在北宋可謂是全民偶像,他的詩文通俗易懂,大量通過說書人、歌妓彈唱、民間抄本等形式滲透到市井鄉野。

蘇東坡就多次打卡虎丘,他曾說 “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這句評價極大地提升了虎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了更多人前來遊覽。

你看這兩位雖然不在一個時代,但都以“以文人身份為地方山水賦能”。

說完文人,再來聊聊皇帝們對虎丘的貢獻。

北宋時期,宋徽宗酷愛奇花異石,在蘇州設立應奉局,由朱勔負責搜羅珍貴花石運往開封,稱為 “花石綱”,朱勔的子孫後來移居虎丘山麓,以種花疊山為業,開啟了虎丘千年的種花曆史。

之後附近百姓多以藝花為生,據說乾隆時,虎丘藝花人陳維秀成功培育出唐花,他也被視作花神供奉在虎丘花神廟中。

如果說宋徽宗和虎丘的聯系還只是間接的,那么康熙和乾隆可是實打實的虎丘粉,這爺孫倆每次下江南必來虎丘,二帝留下的題匾有19塊,楹聯12副,今天你在虎丘山門看到的“虎阜禪寺”就是康熙禦書的。

不僅如此虎丘還是皇家行宮,在地方官紳配合下,虎丘山頂建設了萬歲樓、禦碑亭、文昌閣以及行宮 “含輝山館”,這兩位可以說讓虎丘在清朝的聲名遠播,達官士紳、文人墨客等紛至遝來。

焦秉貞的《南巡蘇州虎丘行宮圖》

你看,有山+墓+寺的基礎,再加上白居易的山塘工程、數位文人皇帝的聯名推薦,這虎丘的名氣不就打出去了嘛~

所以你明白虎丘 “吳中第一名勝”“吳中第一山” 的美譽都是怎么來的吧~

古代名勝的成角之路

到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古代這些名勝古跡的套路了。

它們大多為“宗教場所 + 公共遊覽區” 的組合,這是古代中國風景名勝最常見的形態之一。

寺廟作為公共空間,對香客、文人、普通民眾都相對開放,文人常在此題詩、聚會,逐漸吸引更多人前往,久而久之,周邊的山水景致與寺廟文化融合,自然形成了大眾可遊的名勝區。比如杭州西湖的靈隱寺、蘇州寒山寺、鎮江金山寺,都是 “寺帶景、景襯寺” 的典型。

也就是說大多名勝古跡最早都是舍宅為寺,先具備長期吸引香客的開放屬性,然後慢慢在時間的作用下就會形成一系列“傳說故事”的景點以及配套設施。

可以說虎丘正是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的典型代表。

劍池埋藏著千把寶劍、生公講經石點頭、憨憨泉能治療眼睛、真娘魂魄讓茉莉花有了香味。有了景點在加上民間的演繹,自然會產生豐富多彩,亦真亦假的傳話傳說。

但景點的人氣會自然帶動周邊發展,比如山塘街修好後,碼頭附近會自發出現賣香燭的鋪子、賣茶點的小攤、住宿的客棧,甚至有手工藝人賣虎丘相關的小擺件。到此虎丘可以說是徹底成名了~

相似的遊覽心境

其實現在遊虎丘與古人的心境是高度契合的。在我們看來劍池的闔閭墓是“千年古跡”,對於很多朝代的古人來說也是古跡,我們和古人來到虎丘其實都是為了尋訪古跡、觸摸曆史,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正是虎丘最獨特的魅力。

唐代的山塘河、北宋的虎丘塔、南朝的憨憨泉、元代的斷梁殿、清代的擁翠山莊,我們同樣是在追溯不同朝代的印記,本質上都是在與過去的時光對話。

怎么樣,現代你是否看懂虎丘了呢?

虎丘交通

到達:蘇州地鐵6號線虎丘

路線:虎丘不大,大概相當於20個足球場,半天時間足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