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的大型石窟寺,也是中國石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因位居絲綢之路要沖的地理位置,麥積山石窟既受到來自於西域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中原地區以及南方地區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畫藝術風格。

這篇文章,我們從麥積山石窟的曆史背景開始說起,列出了它在各個曆史時期的發展脈絡,並對比了中國四大石窟各自的藝術特點;最後,我們給出了麥積山石窟中9個精品普窟的主要看點,比如:

麥積山石窟裏唯一全開放式的第9窟;窟龕密集、有297尊石胎泥塑佛像的第3窟;麥積山最大的造像——15.7米高的第13窟(東崖大佛);主佛帶有秀骨清像的魏晉士大夫形象的第147窟;還有普窟中最精彩的第4窟和第5窟等等。

當然,我們強烈建議你不要錯過特窟,以下兩條路線都有前往麥積山石窟的行程,並將參觀5-6個特窟,專家帶隊保證你玩著玩著就把石窟都看懂了~

何為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秦嶺西端北側,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山高142米、四壁陡峭,山形遠看就像農家堆積的麥垛,麥積山因此得名。相比其他石窟,麥積山的自然風光極佳,雲霧繚繞的“麥積煙雨”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

麥積山石窟始鑿於十六國後秦時期,北魏至清代1600多年間又連續不斷地進行營建和重修,期間雖然經曆了數次地震,但幾乎從未遭到大規模的人為破壞,因此這裏完整保存了跨越11個朝代、延續1600多年的雕塑作品,洞窟和彩塑造像時代序列完整,經變壁畫和本生故事畫場面宏大,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具體說來,麥積山石窟保存有221個洞窟、3938件10632身泥塑及石雕造像、1000多平米壁畫。幾乎垂直的崖壁之上窟龕層層相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淩空棧道相連,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麥積山地處秦嶺最西端的崇山峻嶺之間,交通不便,名氣也最小,但它的遺存體量和震撼效果並不遜色。

從氣候上來說,麥積山多雨潮濕、保存條件不如幹燥的莫高窟,塑像保存更加不易;從土質上來說,麥積山石窟開鑿在疏松的砂岩上,不適合像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那樣直接雕刻,所以古代工匠創造性地采用了泥塑這一工藝——這也是中國對世界雕塑藝術的重要貢獻。

四大石窟的整體石窟造像風格有所不同:莫高窟異域風情濃鬱,尤其是早期造像明顯受到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龍門石窟是皇家石窟,雍容華貴同時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雲岡石窟則充滿古樸粗獷的塞外氣魄,胡風胡韻明顯;而麥積山石窟有著明顯的世俗化傾向。

麥積山的洞窟多為普通百姓所開鑿,所以窟型較小,而且古代工匠大膽突破了傳統的宗教形象,麥積山造像有明顯的世俗化傾向,比如:第133窟9號龕弟子笑意盈盈,第121窟菩薩與弟子“竊竊私語”,第123窟“童男童女”純真稚嫩等,這裏的菩薩特別頑皮可愛,和一般的佛教雕塑不太一樣~

而且麥積山石窟有極強的文化延續性:後秦的古樸凝重,北魏前期的魁偉雄健,北魏後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健壯厚實,隋朝的逐漸圓潤,唐代的豐滿雍容,兩宋的寫實求變……一千多年來雕塑風格的演變你都可以在麥積山的泥塑上看到清晰的脈絡痕跡,堪稱一座沒有斷代的中國泥塑通史博物館。

以下我們大致列出了麥積山石窟各個曆史時期的發展脈絡:

公元3-4世紀,佛教沿著絲綢之路經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原,長安、洛陽、成都、建康(今南京)等地成為佛教文化傳播中心。秦州(今天水)毗鄰長安,也是佛教最早傳入內地的地區之一。

早在東漢,麥積山就是消暑納涼、尋幽問道的好去處;而北魏到隋代的數百年是麥積山石窟開鑿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不管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紛紛捐資開窟、麥積山成為供佛祈福的場所。

北魏時期開鑿的洞窟就有近90個,接近麥積山石窟總數的一半;西魏時,魏文帝皇後乙弗氏在一聲哀怨的長歎後,自盡於麥積山寺中,之後又在麥積山石窟“鑿龕而葬”,把麥積山石窟和西魏皇室家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也將麥積山石窟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到了唐代,不同於絲綢之路上其他石窟正開鑿地如火如荼,麥積山卻因為開元年間的一場地震導致崖面坍塌、整個石窟群被一分為二,大部分洞窟被破壞。麥積山石窟的發展因此停滯,以至於杜甫在遊覽麥積山後寫下了“野寺殘僧少”的詩句。

宋代由於西夏崛起,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傳統商路(絲綢之路北道)被切斷、不得不改走天水,麥積山石窟也因此在數百年的衰落後迎來又一輪輝煌。

這一時期雖然沒有大規模開鑿新窟,卻對大量石窟進行了修複;到了明清時期,能工巧匠們利用成熟的瀝粉堆金工藝在前代佛像衣著上留下了許多手法嫻熟、線條流暢的龍鳳花卉圖案。

1941年,天水學者馮國瑞考察麥積山石窟後撰寫了《麥積山石窟志》一書,引發學界關注,使世人再次得知在西北的隴山密林深處還有一個和敦煌莫高窟齊名的麥積山石窟。

1961年,麥積山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33處遺產點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除了旺季的應急路線,平時遊覽麥積山石窟的路線是固定的:東崖上西崖下。以下我們簡述麥積山石窟中9個精品普窟的主要看點。

第4窟(散花樓)

開鑿時間:北周時期(557-581年)

洞窟別稱:散花樓、上七佛閣

主要看點:北周原作影塑千佛、薄肉塑飛天、車馬出行圖

洞窟屬性:普窟

第4窟可以說是麥積山石窟中最宏偉壯觀的一個洞窟,它的名稱源自天女散花的佛經故事,因為它由七個並列的窟龕組成(和第9窟一樣),所以也叫“上七佛閣”。

此窟開鑿於北周時期,是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祈福所建造的“功德窟”。原來的形制是按供佛的寶帳設計的七間八柱的大型宮殿式石窟,規模為全國之最,完工時北周著名文學家庾信還為其寫下了《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

第4窟影塑千佛

可惜石窟外的屋頂與龕內的大型雕塑毀於隋朝的一場地震,如今窟龕內的佛像和兩側金剛力士像是北宋時期重修、明代重繪的;但每個龕內三壁上方的影塑千佛都是北周原作,其中五幅“薄肉塑飛天”是麥積山石窟最具藝術價值的代表作之一:

薄肉塑飛天

仔細看你會發現,飛天的臉、頸、手、腳等身體裸露部分采用淺浮塑的手法,而衣服、項圈、臂釧等身外之物采用繪畫的方式。它巧妙地把雕塑和壁畫、平面的和立體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種作法在全國僅此一處。

左右兩側窟頂部的方格內的殘留壁畫也是北周作品,至今仍然色澤如新。西側窟頂部方格內繪有城池和庭院的建築形象,采用界畫的方法繪制而成,整個建築透視合理,比例正確,在同時期的建築繪畫中是繪畫技法最成熟的作品;

另一塊內繪有一幅不完整的“車馬出行圖”壁畫,工匠利用了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相結合的技法,使人從下方仰視,其中的紅馬卻毫無反轉、倒置之感。

第5窟(牛兒堂)

開鑿時間:隋末唐初

洞窟別稱:牛兒堂

主要看點:天馬圖、西方淨土變

洞窟屬性:普窟

第5窟與第4窟並列為麥積山普窟中兩大精華,它位於第4窟西側,距離地面70多米,是麥積山石窟能登臨洞窟中相對位置最高的。此窟開鑿於隋末唐初,後經曆代重修,因為泥塑天王腳下有牛犢而得名“牛兒堂”。

第5窟的形制是三間四柱的仿宮殿式建築,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原四根石柱目前僅剩東側的半根,現存14身泥塑造像。西側窟頂平棋方格內的“天馬圖”和長廊西側龕外上部的“西方淨土變”壁畫是唐代繪畫的上乘之作。

“天馬圖”畫的是太子夜半逾城出家的佛教故事。馬昂首揚尾,奔騰前進,前有三顆摩尼寶珠,左右四方有流雲環繞,飛天相隨,花瓣點綴。飛天的裙裾、巾帶迎風招展,表現出速度極快的飛揚狀態。

“西方淨土變”中間結跏趺坐的是主佛阿彌陀佛,左右兩側是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下側圍繞七寶蓮池。主佛與脅侍菩薩、化生、獅子和伎樂等均安排於倒凹字型寶池當中,寶池中延伸出帶狀水渠縱橫環繞寶地。

第9室(中七佛閣)

開鑿時間:北周時期

洞窟別稱:中七佛閣

主要看點:第四龕的泥塑及共命鳥

洞窟屬性:普窟

第9窟開鑿於北周時期,因為位於東崖東部(在麥積山石窟可到達范圍內的中段),而且一字排開分布有7個佛龕、每龕各供一佛,所以俗稱“中七佛閣”。 這是一座大型棧橋式崖閣,也是麥積山石窟唯一全開放式的石窟,你終於不用隔著鐵紗窗觀看佛象了~

此窟現存19身造像,各龕中均保留有明清時重繪過的壁畫,其中第四龕的色彩保存最為豔麗,龕內供奉一佛二弟子。主佛釋迦牟尼雍容大度、深沉恬靜的神態,左側弟子迦葉是一個面露愁容、飽經滄桑的老者形象,右側弟子阿難則是敦厚質樸的青年才俊形象。

對了,不要錯過第四龕壁面左右兩側的雙頭童子像(又稱“共命鳥”):一身二頭、雙手合十,童子形象、面如滿月,但鳥翅鳥爪,十分奇特。

第3窟(千佛廊)

開鑿時間:北周

洞窟別稱:千佛廊

主要看點:297尊石胎泥塑佛像

洞窟屬性:普窟

第3窟始鑿於北周,宋代和明代都有重修,它是中國石窟中唯一的長廊建築。全長36.5米的長廊式崖閣裏原本鑿有上下六排佛像,所以被稱為“千佛廊”。

但現在千佛只剩下297尊,都是高不足1米的石胎泥塑佛像,菩薩們結跏趺坐、排列整齊,發髻、手勢、衣飾各不相同,面部或豐滿或瘦削,表情或嚴肅或頷首微笑,姿態和神態都有細微變化,非常豐富。

第13室(東崖大佛)

開鑿時間:隋代

洞窟別稱:東崖大佛

主要看點:一佛二菩薩像

洞窟屬性:普窟

第13窟位於東崖中部,所以俗稱“東崖大佛”,這也是麥積山現存最大的一組石胎泥塑造像——中間15.7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和兩側高13米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是麥積山石窟的標志性景觀,你一定不會錯過。

此窟開鑿於隋代,南宋紹興年間重修。主佛面形圓潤飽滿,彎眉細長目,外穿垂領式袈裟、衣服表面堆塑數道流暢舒展的衣紋線。表情肅穆莊嚴中帶著一絲慈祥,仿佛在注視著世間芸芸眾生。

因為佛雙膝以下部分泥皮全部剝落,石胎外露,岩層表面整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方形柱眼及部分殘存木樁,所以可以猜測這類大型佛像制作流程是先在崖面雕鑿出大形;然後在石胎表面等距鑿出大小、深淺不一的樁孔,插入纏有絲麻的木楔;再敷泥塑形,精雕細塑,最後加以妝彩。這樣既能減輕塑像的重量,又可以增加強度和穩定性。

主佛左側為觀世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裝束和神態大致相同,仍有北周造像風韻。

第98室(西崖大佛)

開鑿時間:北魏

洞窟別稱:西崖大佛

主要看點:一佛二菩薩

洞窟屬性:普窟

同樣地,第98窟位於西崖中部,所以叫“西崖大佛”,也同樣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造像組成。主佛高12.2米、兩側菩薩高9米,雖然高度不及東崖大佛,但開鑿時間卻早了近百年。

造像正中的阿彌陀佛原作於北魏,北周至清多次修繕,原貌已基本無存。現存的佛像頭頂為低平細密的螺紋發髻,正中置肉髻珠,具有較濃鬱的宋元佛像發髻特征。但佛短頸削肩,袒胸鼓腹,整體塑作帶有較多明清泥塑特征。佛像腳踩如意雲頭,屹立於絕壁之上,寓意佛祖自西方而來。

主佛兩側分別是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東側的菩薩已徹底殘毀,只留下北宋重修時的木梁供世人遙想當年勝景。日暮時分,整個西崖大佛沐浴於落日餘暉之中,十分神聖。

第147窟

開鑿時間:北魏

主要看點:主佛(秀骨清像的魏晉士大夫形象)

洞窟屬性:普窟

第147窟位於西崖東上部,窟形為平頂窟,它開鑿於北魏時期,但現在僅存一身主佛(也是此窟最大的看點),另有一身塑像僅殘餘足部。

主佛高1.35米,頂做螺紋高肉髻,雙耳下垂,面容清秀,細眉與鼻相通,鼻梁高而挺直。雙目微微下視,唇型立體,唇角內收,唇珠呈弓形,眉眼中略帶笑容,顯得莊重而又親切,已帶有魏晉士大夫形象的秀骨清像,嘴角那一抹笑容堪稱“永恒的微笑”。

主佛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袈裟自肩部下落,至腹部上繞,搭於左臂。衣擺於佛座前自然分散,雙手部分已殘,殘損部位可看到露出的原始內部鐵筋,右腿部分袈裟衣褶做出蓮花瓣形,坐姿為半跏趺坐,足部從層層疊疊的衣擺中露出,造型獨特,十分新穎別致,極具美感。

主佛身後有舟形背光,窟龕龕楣邊緣有兩個花瓣形裝飾,背光及主佛袈裟上你依稀可以分辨出原始顏料,所使用的顏料應為青金石、孔雀石等礦物質顏料,曆經千餘年而不變色。

第191窟

開鑿時間:西魏

主要看點:花心金剛、高浮雕懸塑

洞窟屬性:普窟

第191窟開窟於西魏時期,宋代重修,它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是麥積山唯一沒有開龕和開窟、而是在崖壁上采用高浮雕、淺浮雕、圓塑、懸壁塑等多種雕塑手法塑造而成的。

現存7身泥塑懸塑造像,造像題材別致新穎,在麥積山石窟造像中獨一無二,比如下方為怒目圓睜的力士和上方為懸塑交腳菩薩的組合構思獨特、風格新穎;中間有蓮花化生金剛而得名花心金剛,蓮蓬上各塑一交腳菩薩,整窟極具犍陀羅風格。

第14窟

開鑿時間:北周

主要看點:無臂力士

洞窟屬性:普窟

第14窟開窟於北周時期,但現存泥塑(坐佛1身,脅侍菩薩2身,力士1身)都是隋代重塑的。塑像造像神情雍容大氣,體態剛柔並濟,比例協調,已經體現出唐代造像特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尊無臂力士。

這尊力士像高1.89米,頭向左轉,頭發於腦後打結,雙眼圓睜,面部棱角分明。雖然它的雙臂全部缺失,但其身體呈“S”形,兩腿分叉,腿部肌肉隆起突出,張力十足,足尖外八字形赤足立於長方形台坐上,整體造型依然生動而粗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