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稱燕京、北平,是我們國家的的首都,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同時,也是六朝古都,曆史悠久。除了雄偉壯觀的城門、縱橫交錯的古橋、星羅密布的胡同,更有晨鍾暮鼓的寺廟——信仰與藝術的殿堂。你一定聽過:“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那么它究竟有什么典故呢?

潭柘寺(Tanzhe Temple),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記載的年代最久遠的寺廟。因寺以龍潭和柘樹聞名,俗稱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寶珠峰南側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內占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占地1.12平方千米,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平方千米以上。
潭柘寺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的諺語。其建築規模亦當屬京城寺院之最。

寺內建築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築共分為中路、東路、西路和塔院等幾大部分,構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築群體。
中路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已廢)和毗盧閣等,東西配殿、廊廡相輔左右。
東路有方丈院、清代的行宮和流杯亭等,多為庭院式建築,是僧人居住和來寺的皇室、文人下榻之所。
西路是寺院式的殿堂組合,有八角形重簷屋頂的楞嚴壇(已毀)、戒壇殿和觀音殿等建築。漢白玉砌築的戒壇分三級,壇身刻有精細的花紋。觀音殿高踞第二層台上,殿左右有文殊殿、祖堂等。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華嚴和尚以破敗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並改名為“龍泉寺”。
金熙宗完顏亶於皇統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並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將寺改名為“大萬壽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間的曆史上,潭柘寺進行多次整修和擴建,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屢次更改,曾恢複舊名嘉福寺,目前的總平面規模是明代形成的。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撥款整修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親賜寺名為“敕建岫雲禪寺”,自此潭柘寺成為了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內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物。
潭柘寺遊玩景點
山門

潭柘寺山門山門為三間無梁殿式歇山頂建築,筒瓦屋面,簷下為清康熙皇帝親書石額“敕建岫雲禪寺”。
天王殿

潭柘寺天王殿天王殿,面闊三間,歇山頂,綠琉璃瓦屋面,簷下懸康熙皇帝禦筆“天王殿”匾。殿內正中供奉彌勒佛像,背後供奉韋馱像,東西兩側供奉四大天王神像。
大雄寶殿

潭柘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潭柘寺建築等級最高的殿堂,面闊五間,重簷廡殿頂,上層黃琉璃瓦屋面,下層黃琉璃瓦綠剪邊屋面。
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兩端安放著一對琉璃鴟吻,高2.9米。鴟吻燒造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樣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鴟吻兩側各系有一條金色鎖鏈,名鍍金劍光吻帶,是康熙皇帝的禦賜之物,僅潭柘寺獨有。
殿內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像,兩側供奉十八羅漢像。大殿東西兩側對稱建有伽藍殿和祖師殿兩座配殿,大殿院內還建有鍾樓、鼓樓。大雄寶殿後面原來有三聖殿,僅存基址。
毗盧閣

潭柘寺毗盧閣毗盧閣是中路的最後一重殿,居寺院最高點,原來是收藏經書的地方,俗稱藏經樓,面闊七間,歇山頂,筒瓦屋面。
觀音殿

潭柘寺觀音殿觀音殿位於毗盧閣後面一個獨立院落中,是全寺中所處地勢最高的一座建築,門額上高懸著清乾隆皇帝所題“蓮界慈航”的匾額。殿內正中供奉著觀音菩薩像。觀音像前兩側侍立著龍女和善財童子。在殿內左側存放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的“拜磚”。
方丈院

潭柘寺方丈院方丈院位於舍利塔南側,齋堂三聖殿東側。方丈室座北朝南,原來是彌陀殿,後來改作方丈室正房五間,硬山式,高28尺,進深35尺,面闊60尺。門額上原掛有康熙皇帝所題“松竹清幽”和乾隆皇帝手書“西峰樂界”的匾額,今已不存。在方丈室東西兩側,各有配房數間。
帝後宮

帝後宮在方丈院東側,為清代帝後的行宮,因而又稱為行宮院。潭柘寺的行宮原來在方丈院南側,為四合院結構,北房三間是太後宮,高21尺,進深27尺,面闊33尺,硬山式。現宮內放有一木雕寶座,上有雕花垂花木罩,寶座上有乾隆皇帝的蠟像,其前側有侍立的太監蠟像。太後宮的東側有耳房兩間,原來是侍候皇帝貼身太監的住所。
猗玕亭

潭柘寺猗玕亭猗玕亭,俗稱流杯亭,位於帝後宮。是皇室進行“曲水流觴”活動的地方。該亭建在原無逸殿的遺址上,四角攢尖頂,綠琉璃瓦屋面,簷下懸清乾隆皇帝親書“猗玕亭”匾。亭內漢白玉石鋪地,石面上鑿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寬度、深度均為10厘米,石槽構成的圖案從南向北看為龍頭形,從北向南看為虎頭形,構思奇妙,所以該亭又俗稱龍虎亭。
竹林院

潭柘寺竹林院竹林院因院內種有兩池名貴的“玉鑲金”竹而得名,院內東房三間是禦書房,是皇帝在寺留住期間讀書和辦公的地方,門額上原掛乾隆皇手書“猗玕清淨”的匾額和“石山水流動皆靜;雲間山出幻且寧”的對聯,後來又將這幅匾聯移到了院中的流杯亭上。院內原來還有配房七間,北側的三間是嬪妃宮,南側的四間是侍衛房,後來拆除。
塔林

潭柘寺上塔院潭柘寺塔林保存著形式多樣的曆代佛塔七十餘座。下塔院的塔林埋葬著金、元、明三代的部分高僧,塔形不一,種類較多,有石經幢式塔、方形單層浮層屠式塔、密簷式磚塔和覆缽形藏式石塔。潭柘寺修建最早的塔是下塔院的海雲禪師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此塔為六面六角密簷式實心磚塔,共有七層,正面鑲有塔額,上寫“佛日圓明海雲禪師塔”。潭柘寺廣慧通理禪師塔塔林中最高大的墓塔為金代的廣慧通理禪師塔,此塔位於下塔院的中心,塔高九層,也是密簷式實心磚塔,塔前設有石供桌,塔前左右兩側還各有一株千年娑羅樹。
潭柘寺遊覽攻略
位置信息: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潭柘寺風景區,距市中心30餘公裏。
交通指南:
自駕:導航設置為“潭柘寺”,根據地圖導航行駛即可到達,景區內設有停車場,停車費根據車型和停車時長收取,一般小型車10-20元不等。
公交:可先乘坐地鐵到蘋果園站,從A/B口出站,換乘931路公交車,潭柘寺站下車即可。
門票信息:門票一般50元/人,(兒童、老人、軍人、殘疾人等會有優惠政策)4.開放時間:08:30-16:30(16:30停止入場) 周一到周日全天開放5.寺廟可以免費領取香火不需額外攜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