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古稱盛京、奉天,遼寧省省會。沈陽市地處中國東北南部、遼寧中部。
沈陽是清朝發祥地,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於此,皇太極建盛京城,並在此建立中國清朝,沈陽一躍為清代兩京之一的盛京皇城,開始成為東北中心城市。
新中國成立後,沈陽成為中國重要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有“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
截至2024年,沈陽市常住人口924.3萬,GDP9027.1億元,全國排名31。

城市印象
盛京 / 奉天
沈陽在不同階段的古稱,聽起來跟現在樸實的氣質截然不同。
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天眷盛京”,簡稱“盛京”,寓意著滿洲繁榮昌盛。這個名稱體現了清朝早期的政治中心地位,是清朝的發源地之一。
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自此沈陽也被稱為“奉天”。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民國的北洋政府時期。這個名字體現了清朝皇帝對天命的敬畏和對皇權合法性的強調。
而沈陽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元朝元貞二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於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曆史。
沈陽作為“盛京”,是中國曆史上唯一擁有“八門八關”的皇城,這一獨特的城市布局至今仍然保存。沈陽的這些曆史名稱,見證了這座城市豐富的曆史和文化變遷。

必去景點
遼寧省博物館
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位於沈陽市渾南區,占地面積約8.3萬平米,建築面積約10萬平米。遼寧省博是1949年7月7日開館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
遼寧博物館藏品總量達11.5萬件,以遼寧地區考古出土文物和傳世的曆史藝術類文物為主體,藏品分為考古、書畫、雕刻、陶瓷、絲繡、服飾、銅器、貨幣、漆器、景泰藍、家具、古生物、少數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7類文物,其中尤以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曆代碑志、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彙》著錄的曆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

遼寧省博物館的常設展覽中,含金量最高的展覽有:
古代遼寧系列展:這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地方通史展之一,通可以全面了解遼寧從史前到明清時期的曆史。
遼代陶瓷展:展示了遼代陶瓷的獨特風格,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館藏特色之一。
中國古代碑志展:系統展示了從東漢至明清曆代碑志共計120件,包括東漢《袁敞碑》《熹平石經》《三體石經》等國寶級文物。
中國古代貨幣展:展出了從西周布幣開始,至明末清初吳三桂之孫吳世璠所鑄“洪化通寶”為止的曆代錢幣近兩千枚。
除此之外,常設展還有明清玉器展、明清瓷器精品展、中國古代銅鏡展、滿族民俗展、中國曆代璽印展、中國古代佛教造像展等。
鎮館之寶有:
玉豬龍(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是已知紅山文化玉豬龍中形體較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是社會地位、等級、權力的象征。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的大明星,還是遼寧省博物館的館徽原型。
簪花仕女圖卷(唐代)

唐代周防所繪,絹本設色,描繪了簪花仕女多人雍容華貴的氣質。這幅畫是唐代仕女畫的代表作,還是全世界范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
鴨形玻璃注(魏晉南北朝)

北燕時期玻璃制品,不僅是從羅馬帝國遠道而來的玻璃制品,還是全球唯一保存完好的2000年曆史的玻璃制品。對於研究古代玻璃制造技術和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至關重要。
綠釉貼團龍菊花紋雙孔雞冠壺(遼)

這款雞冠壺通體呈現出深邃的綠色,壺頂有兩個小孔,可以穿過繩子隨身攜帶,這種設計靈感來源於契丹族使用的皮質容器,它不僅是遼代陶瓷工藝的代表,也是契丹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唐)

唐代張旭的草書作品,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以其草書成就最高,被譽為“草聖”,《草書古詩四帖卷》以其狂放不羈的草書風格而著稱,筆勢縱逸,如雲煙繚繞,展現了草書的顛峰之作。
萬歲通天帖(東晉)

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這是東晉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唐摹書法精品,被譽為“天下一人絕世墨寶”。
《瑞鶴圖》(北宋)

宋徽宗趙佶的傑作,創作於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最為經典的超現實的表現手法,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正髓,是趙佶書畫珍品中難得的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
鎏金木芯馬鐙(魏晉南北朝)

馬鐙以桑木條做成鐙圈,上為帶孔的長柄,沿圈條的外壁包釘一層鎏金銅片,工藝精細。這副馬鐙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有絕對年代可考的保存最完整的雙馬鐙實物,也是世界承認的,除四大發明外的又一個中國原創,是中國古代軍事裝備發展的重要見證。
預約方式:
“遼寧省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可免費實名預約兒童體驗館,最多可預約7天內門票。遼寧省博自2024年7月20日起,無需預約可直接到館。
開放時間:
遼寧省博-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場)
兒童體驗館-周三至周日9:30-11:30,13:30-15:30
每周一(不含法定節假日)、除夕閉館。
古建類
“一宮兩陵”是沈陽最有價值的曆史遺產,包括沈陽故宮、清福陵和清昭陵,是清朝早期的政治中心。它們是沈陽曆史的見證,也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反映了東北地區的曆史變遷和民族融合,成為了解清朝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沈陽故宮始建於1625年,現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之一,清福陵和清昭陵分別是努爾哈赤和皇太宗的陵墓,體現了清代皇家陵寢的建築藝術和宗教信仰。
沈陽故宮
全國唯一的清朝初期皇宮建築群

沈陽故宮,位於沈陽市沈河區,原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宮。1926年成立了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1981年正式定名沈陽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十萬餘件。
沈陽故宮占地面積6萬多平米(北京故宮面積72萬平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保存完好,以獨特的曆史、地理條件和濃鬱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

沈陽故宮建築具有鮮明的滿族文化特點,與北京故宮“宮低殿高”的建築相反,沈陽故宮為“宮高殿低”的形制,鳳凰樓前的崇政殿高11.85米,樓後的清寧宮高16.33米,5座寢宮均建於高台上,四周圍以2.4米高的院牆。
滿族人早期主要在山區生活,形成了高處建房的習慣,可以躲避野獸、防范敵人。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後,沿襲了這一習慣。由於沈陽是平原城,故夯土築台,將寢宮建於高台之上。
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3個部分。

大政殿為東路主體建築,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前面兩側排列亭子10座,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統稱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
大政殿於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為篤功殿,康熙時改今名。殿為八角重簷攢尖頂木結構。在須彌座的台基上,繞以青石欄杆,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門組成。正門前金龍蟠柱,殿頂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彩繪梵文天花,團龍藻井。

中路為整個建築群的中心,分前後3個院落。
南端為照壁、東西朝房、奏樂亭;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後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五宮建築。
中院和後院兩側各有一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文武群臣候朝之處,為五間硬山式建築,正脊、垂脊及兩山的“墀頭”均以五彩琉璃鑲造。
崇政殿是故宮的正殿,建於後金天聰時,是清初朝會之所,為五間九檁硬山式,俱辟隔扇門,前後有出廊,圍以石雕欄杆。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內徹上明造,梁架全部為和璽彩繪。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
殿後是鳳凰樓,同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永福宮、麟趾宮五宮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繞以高牆,獨成一座宮院。

西路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戲台、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最前面為轎馬場。
文溯閣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為三重硬山前後出廊式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東側有一碑亭,內立乾隆親撰的《禦制文溯閣記》(正面)和《宋孝宗論》(背面)。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

預約方式:
“沈陽故宮博物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可預約購票(分上午場和下午場),成人票價50元,最多可預約5天門票。
開放時間:
4月10日-10月10日 8:30-17:00(16:15停止入館)
10月11日-4月9日 9:00-16:30(15:45停止入館)
每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清福陵
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陵墓

清福陵,位於沈陽市渾南區的天柱山,距市區約18公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墓,又稱東陵, 與永陵(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的陵)和昭陵為盛京三陵。
福陵始建於天聰三年(1629年),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總面積約19.48萬平米。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自南而北地勢漸高。陵寢葬三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孝烈武皇後(大妃)烏喇那拉·阿巴亥。

福陵建築格局因山勢形成前低後高之勢。南北狹長,從南向北可劃分為三部分:正紅門外區、神道區、方城、寶城區。
陵寢建築群由下馬碑、石牌坊、正紅門、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階、神功聖德碑樓、滌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配殿、西配殿、焚帛爐、二柱門、石五供、大明樓、寶城等組成。

清福陵的主要建築有:
牌坊

清福陵的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具有獨特的雕刻藝術,包括二龍戲珠、海水江崖等圖案,展示了清初東北地方的石雕藝術特色。
華表

華表的方形束腰座分為七層,柱身上端橫插雲板,分別雕有“日”、“月”字樣,柱頂承雙層仰蓮座,其上蹲坐獅子,口銜飄帶,展現了獨特的設計和雕刻工藝。
隆恩殿

隆恩殿即享殿,是整個陵區的主體建築,殿內設有暖閣,供放太祖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氏神牌,是大祭、小祭的主要場所。其建築形式在清代帝陵中較為罕見,與昭陵及慕陵規制相同,其餘帝陵多為重簷歇山式。
方城及寶城區

方城如城堡將隆恩殿等主體建築圍在中央,是明清皇陵中頗有特色的形式。方城內的建築屋頂都鋪有黃琉璃瓦,廊柱是朱紅地仗,梁枋間都是“和璽”壁畫。四角建有角樓,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門,門楣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成“隆恩門”三字。
一百零八磴台階

清代陵墓有一項特殊的規定,神道與隆恩門之間必須修一座建築做隔斷,名曰“一眼望不斷”,寓意大清江山萬事一系。
“欲知福陵絕佳處,石階送爾上天蹬”。“一百零八蹬”寓意為天昊36星和地煞72星的數字之和。全長約40米,寬7米,依山勢所建的108蹬匠心獨具,是清陵中獨一無二的建築形式,寓意將天罡星和地煞星踩於足下,以保護福陵平安無事。這種建築形式全國僅有兩處,另一處在山西五台山上的菩薩頂。
預約方式:
“東陵公園”大眾美團等平台可預約購票,也可現場購票,成人票20元。
開放時間:
4月1日-10月31日 7:30-17:30
11月1日-3月30日 8:00-16:30
沈陽的“一宮兩陵”中的清昭陵,位於沈陽市皇姑區,規模較大(318萬平米)保存完整,較為平坦,位於市區內,交通更為便利。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後的陵墓,也被稱為“北陵”。以其規模大、氣勢宏偉著稱,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兩座陵寢的建築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原則,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體現了滿族陵寢的特點。但清昭陵沿襲了明代的皇陵規制,建築形式又融入了滿族興起時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是皇陵建築中滿漢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
張氏帥府
東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名人故居

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位於沈陽市沈河區, 是控制了東北三省的軍政大權的“東北王”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的官邸和私宅。承載了東北地區近現代曆史的風雲變幻,是民國時期東北政治、軍事中心的縮影。
張氏帥府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總占地3.6萬平米。民國五年(1916年)張作霖正式入住,以後又不斷擴建。張氏帥府既是張作霖官邸,也是張氏家族的私宅。“前政後寢”的建築功能表現地非常鮮明。

張氏帥府是仿王府式建築,從圍牆內的建築來看,整個帥府是以東、中、西三路南北縱向排列布局,營造“府”的氛圍。為將府宅建得和沈陽故宮一樣氣派,張作霖將帥府前部營造成一個過渡空間——前庭院(序廳),由東西走向並排的東、中、西三座轅門和一座大型影壁構成的1500平方米的前庭院是進入帥府的導入區。
張氏帥府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四個部分組成,其中既有中國傳統風格的三進四合院落、水榭亭台的帥府花園,又有歐式風情的大青樓、邊業銀行、帥府辦事處、西院紅樓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樓和趙一荻故居。

大青樓
大青樓是張氏帥府的標志性建築,為仿羅馬式建築,因該樓采用青磚建造,故稱大青樓。

總建築面積2460平方米,樓高37米,頂層有觀光平台,是民國時期奉天城除鳳凰樓外的最高點。
大青樓堪稱民國時期東北建築的經典之作,曾曆經兩次直奉大戰、東北易幟等重大曆史事件。
小青樓
位於張氏帥府的東院,又有“園中花廳”的美譽,建成於民國七年(1918年),因采用青磚青瓦建築,俗稱小青樓。
小青樓是張作霖為最寵愛的五夫人壽氏專門修建的,建築面積450平方米,樓體呈凹字形,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層磚木結構小樓,采用了大量木雕、磚雕等中國傳統工藝裝飾。
三進院
位於張氏帥府的中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形。是中國傳統的仿王府式建築。這裏占地3900平米,建築面積1460平米,房屋共13棟,計57間,傳承了古代前朝後寢的封建帝王宮殿建築風格。
三進四合院完全運用傳統的抬梁式木結構,使用北方傳統青磚、簡瓦建築材料營造而成,平面布局為前“政”後“寢”。

趙四小姐樓
趙一荻故居,為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築,因民國十七年(1928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間,張學良將軍的紅粉知己趙一荻(人稱趙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趙一荻故居占地547平米,建築面積428平米,獨立成院。這裏既有中國傳統風格的描金彩繪,又有雕刻廊柱等歐式建築藝術的特色。其室內陳設以法式家具為主。
預約方式:
“張學良舊居”官方微信公眾號,攜程等各大平台可預約購票,成人票價38元(含金融博物館)。
開放時間:
4月10日-10月9日 8:30-17:30(17:00停止入館)
10月10日-4月9日 9:00-16:30(16:00停止入館)
太清宮
東北第一道教叢林

太清宮,位於沈陽市沈河區,原名三教堂。全院坐北朝南,南寬北窄呈梯形,共有四進院落,占地面約5000餘平米,建築面積1600餘平米間,是東北著名的道教全真十方叢林,東北最大的全真教道觀(據說十分靈驗)。
太清宮現存有靈官殿、關帝殿、老君殿、玉皇殿、三官殿、呂祖殿、郭祖殿、邱祖殿等八座殿堂。

清代康熙二年(1663)鎮守遼東等處將軍烏庫理為關東道士郭守真創建,為道教子孫廟。清雍正九年重建時,太清宮“升格”為十方叢林,規模和影響逐漸擴大,鹹豐、光緒年間,複有修繕,終成東北道教首觀。
子孫廟是相較於十方叢林而言,一般為師徒傳承,規模較小;十方叢林通過受戒來傳承,有一定的組織機構,規模較大。
太清宮的主要建築有山門、靈官殿、關帝殿、老君殿、玉皇閣、三官殿、呂祖樓、郭祖殿、丘祖殿、善功祠、郭祖塔等。
在多為硬山頂的太清宮內,關帝殿的歇山頂飛簷顯得格外突出。老君殿是太清宮的主殿,面闊三間,單簷硬山頂,複灰瓦,前有出廊。


預約方式:
現場購票,門票2元,初一十五不收門票。
門票可手機支付,請香5元,抽簽10元需帶現金。
開放時間:9:00-14:00
冰雪類
到了東北,不能錯過冰雪項目,沈陽又是東北三省裏面相對較暖和的省會城市,南方小土豆會比較容易適應一些。11月底各大滑雪場就陸續開始營業了。
沈陽冰雪項目的景區有:棋盤山冰雪大世界(依托約5平方公裏的秀湖冰封後形成的遼沈地區最大的冰上娛樂區,30餘項活動項目)、怪坡國際滑雪場(創新的雪場,設備新,體驗好)、東北亞滑雪場(遼寧省內自然環境最好、雪道落差最大、雪場面積最大的滑雪場)、白清寨滑雪場(優質的雪道和專業的滑雪設施),還有沈陽奧體冰雪嘉年華、五裏河公園的綠廊白雪雪景主題公園等,每個滑雪場都有其獨特的設施和服務。
其中棋盤山、怪坡、東北亞都有適合初學者的雪道和設施,以及專業的教練保障安全,非常適合小白體驗。
東北亞滑雪場
遼寧省最大滑雪場

東北亞滑雪場,位於沈陽市沈北新區的沈陽國家森林公園內,距市區28公裏,是遼寧最大、雪道最多的滑雪場,東北亞滑雪場 位於沈陽第一峰,海拔441.3米,雪場面積22萬㎡,是沈陽雪線巔峰,按照國際冰雪賽事標准打造,被譽為滑雪之王。
憑借“璀璨鑽石”理念設計的遊客服務大廳,建築面積1.82萬㎡,獲頒久負盛名的GFDA2023全球未來設計大獎----建築設計類金獎,被譽為“亞洲滑雪寶石級殿堂”。
雪季來臨,總長度8390米的14條雪道,雪道坡度8至37.5度之間,滿足不同滑雪愛好者需求。雪道依山取勢,蜿蜒曲折,如同山舞銀蛇,蔚為壯觀,24/25新雪季,新增一條初級教學道。

由美國Burton公司提供專業指導建設的山地地形公園內新增單板公園,為滑雪愛好者提供跳躍姿態、技巧動作訓練的優質場地。
配套設施豐富,雲端雪鄉中城堡雪雕、雪滑梯、鹿拉爬犁區等冰雪項目夢幻交織,冬日童話世界躍然眼前,滿足冰雪世界的所有想象。
預約方式:
“東北亞滑雪場”官方微信公眾號可預約購票,滑雪票預售價格(含纜車)平日128元,周末148元。
除滑雪外,還可預定卡丁車、帳篷、騎馬、射擊等項目。
開放時間:
預計11月26日開園,營業至次年3月
日場9:00-16:00 夜場17:00-21:00
午連夜場13:00-21:00(16:00-17:00中場休息1小時)
必吃美食
東北菜以色香味俱全而著稱,口味鹹鮮濃鬱,火候足、用料廣泛,擅長燉、炸等烹飪技法。而沈陽菜有著東北菜中獨一份的“精致”,作為清朝故都,沈陽菜受到了滿族食風和宮廷菜的影響,在制作方法和用料上更為考究,口味以鹹鮮為主,甜為配,酸為輔;在食材上更為廣泛,特別注重使用當地的山珍野味,在其他東北菜中較為少見。
經典美食
馬家燒麥

馬家燒麥是沈陽曆史最悠久的燒麥,有著兩百多年的曆史。用優質的面粉開水燙面做皮,大米粉作撲粉,新鮮的牛肉做餡制成。燒麥皮亮,柔軟筋道,餡心松軟有汁,醇香可口。
沈陽回頭

相傳在清光緒年間,沈陽北門裏的一家燒餅鋪因為生意不好,店主用牛肉做餡,無意中創造了這種食品,因其新奇和美味而名聲大振,故取名“回頭”。
沈陽雞架

沈陽雞架是沈陽人最喜歡的一道下酒菜,雞架的吃法多樣,可拌、可熏、可煮、可炸、可炒,還可鐵板燒。
鍋包肉

鍋包肉是東北名菜,光緒年間始創自哈爾濱道台府府尹杜學贏廚師鄭興文之手,後傳入沈陽。色澤金黃,外酥裏嫩,酸甜可口。
白菜豬肉燉粉條

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東北菜的代表之一,也是遼寧沈陽特色菜。將白菜、豬肉和粉條一起燉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東北地區常見的家常菜。
白肉血腸
白肉血腸由何人所創難於考證,但和滿族世世代代用豬祭祀還願的民俗分不開。白肉薄如紙帛,色白有光,味美異香,松軟鮮嫩,血腸脆嫩綿軟,熱湯鮮香味醇。
楊家吊爐餅

楊家吊爐餅始創於1913年,由河北人楊玉田到吉林洮南創制,後傳入遼寧沈陽的傳統小吃。成品形圓面平,呈虎皮色,層次分明,外焦裏嫩,清香可口。
老字號
鹿鳴春

鹿鳴春飯店創建於1929年,取名於《詩經》《小雅鹿鳴》篇,是沈陽久負盛名的百年老店。正宗遼菜的口味,具有濃鬱的遼寧地方特色,經典菜品有:鍋包肉、豆沙包、蔥燒遼參、九轉大腸、松鼠桂魚等。
滿庭芳老菜館

傳統東北菜老店,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經典菜品有:黃酒酥魚、茴香豆、西湖蓴菜湯、梅菜扣肉等。
李連貴熏肉大餅店

熏肉大餅最早由河北灤縣柳莊人李廣忠(乳名連貴)始創於1908年,1950年從吉林省梨樹縣傳入沈陽。熏肉用10餘種中藥煮肉,大餅用煮肉的湯油調成軟酥,別具風味。
老邊餃子館

1829年(清道光九年),創始人邊福從河北任丘縣來到沈陽,開設了“邊家餃子館”,這便是老邊餃子館的前身。老邊餃子以其皮薄肚飽,餡鮮味好,不膩口,餡料豐富聞名。
寶發園名菜館

寶發園名菜館創辦於宣統元年(1909年),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曆史。民國年間,張少帥欽點四個菜,即“溜腰花”、“溜肝尖”、“溜黃菜”、“煎丸子”,寶發園“四絕菜”便聞名遐爾。
行程安排
出行時間預計2-3天
D1 曆史文化
遼寧省博、沈陽故宮、張氏帥府
品嘗寶發園、老邊餃子
D2 自然冰雪
清福陵、東北亞滑雪
可在東北亞過夜
多一天的話可以去太清宮求個靈簽,再逛逛中街
白雪、紅牆,黑土地,這是沈陽。小品、小菜、燒烤,這也是沈陽。故宮的紅牆綠瓦間,滿洲的曆史氣息撲面而來。工業的脈動在這裏從未停歇,作為“共和國長子”和“共和國裝備部”,沈陽的工業遺產見證了新中國工業的成長與輝煌。而到了冬日,沈陽又變身為冰雪的童話世界,沈陽,這座城市已經擁有太多的標簽,但它的故事遠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