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一次來到了奈良,漫步平城宮跡,看到了那座矗立於曠野之中的朱紅樓門。上一次正值深秋,我們曾在這裏進行了一場深入的曆史探訪。當時的震動還久久定格在腦海之中,促使今天再次站在這裏,重溫著昔日的片段唏噓感歎。
延伸閱讀:【奈良一日遊】奈良景點&交通、美食全攻略

不管千年前是怎樣的繁榮圖景,當下這裏只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曆史公園。並且占地之廣闊,足以讓人盡享其中的自然。或許可以說,在一座沉睡的古都遺址上漫步,正是此時此地才能擁有的別樣浪漫。
近鐵的列車依然一如既往地在不停地穿行而過,我們也沿著鐵道的方向繼續走走停停。平城宮跡周邊是一片樸素的田園風光,走到車站則完全是一派都市的繁華景象。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域可以算作是前往西大寺的參道。這也正是我們做參道漫步系列的初衷,體驗從人群聚集的市井街頭前往寺社途中的風景,並不僅局限於山門或鳥居劃分的結界內的通路。

交通這般便捷,我們卻是第一次到訪西大寺。眼前的建築沒有浮華的飾物,只有瓦礫與木材的原本色彩。耳邊不時傳來幼兒園的孩子們的朗朗笑聲,愈發稀釋了專屬於大寺的肅然之氣。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西大寺與東大寺分別位於平城宮跡東西兩側,而在曆史上其實也是規模相當的千年大寺,同樣隸屬於南都七大寺。741年,聖武天皇為了鎮護國家創建了東大寺。764年,稱德天皇發願造立金銅四天王像,並於翌年效仿父親聖武天皇興建了西大寺。
來之前,我們便不免懷有將西大寺跟東大寺媲美的幻想。然而,跟世界遺產東大寺相比,面前的西大寺無疑低調得令人訝異,落差比想象中還要大。既沒有東大寺那樣氣派的山門,境內的堂塔伽藍也不是多么氣勢逼人的形制,倒不如說有幾分破敗。
本堂、愛染堂和四王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堂舍,全年對外開放拜觀。近些年廢除了分別拜觀,購入共通拜觀券即能進入三堂。我們入內拜觀後,卻意外地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

四王堂
四王堂是最早造營的堂舍,稱得上是西大寺的伊始之地。

進入幽暗的堂內,便被本尊十一面觀音菩薩像所震懾。高約6米的木造巨像,臉部線條柔和飽滿,雙目微闔,居高臨下地望向來者,是普度眾生的慈悲之相。
據說原本是京都法勝寺十一面堂院的本尊,後蒙受龜山上皇院宣移奉而來。四天王像立於觀音兩側,微風凜凜地腳踩邪鬼。四天王像為後世再造,邪鬼則是奈良時代創建時的最古禦像,極具苦痛的表情和跳躍感的姿態,生動傳達著天平之風。
難得的是,我們可以靠近拜觀,人與佛像之間沒有任何阻礙。全身心地凝視這般莊嚴妙相,感受自身的渺小與信仰的浩大。想來去過多少氣派的佛寺,也不曾帶來如此心境澄明的感覺,果然佛寺之氣場並不在於表面。

從四王堂出來,雨勢漸起,如一層霧隔開了凡塵紛擾。路過護摩堂,見到堂內火光熊熊,僧人在念誦經文,將護摩木丟入火焰之中。不自覺地站立於堂外,靜候著儀式結束,像是經受了又一場洗禮。
本堂
本堂是西大寺的中心堂舍,沒有使用土壁和任何繁複裝飾。堂內比四王堂更加開闊,分為外陣和內陣,內陣祭奉本尊釋迦如來立像,兩側脅壇則分別安置著文殊菩薩騎獅坐像和彌勒菩薩坐像。佛前法燈長明,使得薄暗的堂內更增了莊嚴。

依然可以靠近觀佛。木造釋迦如來像接近等身大小。佛陀面頰豐腴,目光下視平和,古雅而慈悲。素木上飾有截金紋樣,同心圓狀的衣褶,紋路如流水一樣流暢地遊走全身,細節之間皆是靜靜流淌的柔和之美。
這是京都清涼寺釋迦如來立像的模刻名作,出自鐮倉時代的佛師善慶之手。信仰穿越時空,疊加各個時代的祈願,才最終成就了眼前的“偶像”。
有人跪拜於殿內,寂然地凝望諸佛。我在每一尊佛前駐足膜拜,享受被溫潤療愈的每分每秒,仿佛能覺察千百年往來於此的影影綽綽。

站在本堂廊下,正對著東塔殘存的基壇與礎石。聽說西大寺原本建有東西兩塔,最初設計為八角七重塔,無奈財政吃緊,於是建成了四角五重塔。兩塔都於平安中期燒毀,唯有東塔在平安末期重建,無奈最終又曆經火災,終究只剩下些許遺痕讓後人憑吊。若是塔身矗立依舊,想必也能如藥師寺國寶東塔那樣,成為一張代表古都曆史的名片。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眼前的塔基殘垣倒也帶來了無窮的想象,可能比後世的嶄新複刻更能打動人心。
愛染堂

與一般佛堂不同,愛染堂是從京都禦所移築而來的近衛家的禦殿,看上去就是一座公家宅邸。堂內中央的須彌壇祭祀著愛染明王坐像,被尊為秘佛,真身安置於廚子內,一年只有兩次特別公開才能見到本尊,平常拜觀的是複制的禦前立像。
據工作人員介紹,秘佛保存完好,朱色極為鮮豔。堂內張貼著JR東海的海報,上面就是本尊的真顏。雖是一尊小像,卻是自帶一股氣勢逼人的魄力。
通體赤紅,三眼六臂,怒發沖冠,呈特有的忿怒之相。正如海報上的slogan所說,憤怒之相皆是慈愛。相對於祥和的慈悲,如此洶湧的氣場亦是另一種途徑的救贖。難怪每每在佛寺觀摩明王之像,心中反而能夠趨向平靜,好似有一把火焰真的燃盡了一切煩惱,從而淨化出新生。
堂內還祭奉著一尊興正菩薩壽像。創建之初西大寺規模宏大,但隨著平安遷都後勢力衰退,並在屢遭火災後,寺域大幅縮小。直到鐮倉時代,叡尊上人將西大寺作為真言律宗根本道場再興,才將法燈延續到了今日。
這尊壽像即是叡尊上人80歲大壽時的造像,是鐮倉肖像雕刻的傑作,被指定為國寶。
工作人員指點道,堂後的小龕內暗藏著一尊白蛇像,真身太過於“可怖”,也就不公開示人。
善談的工作人員又順道透露了一些“娛樂新聞”。比如愛染明王禦前立像在江戶出開帳時,二代目市川海老藏模仿愛染明王的姿態描畫臉譜,出演了歌舞伎十八番《矢之根》並大獲成功。得此淵源,11代目市川海老藏在西大寺奉納了舞踴特別公演,當時的舞台就是搭建在東塔遺址上。而KinKi Kids成員堂本剛小時候上的就是西大寺幼兒園,並作為奈良市觀光大使在寺內栽種了2株櫻樹,每年會有不少粉絲前來巡禮……

不愧為千年古寺,角角落落裏都蘊藏著故事。新的,舊的,往複不息。
在境內遊走良久,深深覺得果然是樸素而美好的奈良。我能覺知到在這片土地上,信仰仍在被完好地傳承。千年如一日,不曾刻意為誰而大肆改變。雨水漸收,泥土的氣息裏隱隱滲透著曆史的況味,讓人莫名地心安。
往外走的時候,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穿著可愛的雨衣,在四王堂前輕輕地鞠躬,正如他們的每一個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