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建,更像是一場時空的對話。當你仰望那些鬥拱,其實是在凝視曾經在這裏駐足過的匠人。每一層出跳,都濃縮著他們的智慧和用心…
正定隆興寺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宋代佛教建築群之一。寺內天王殿、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為宋代原構。隆興寺被梁思成先生譽為“京外名刹之首”。其深厚的曆史底蘊,精湛的建築藝術及內涵豐富的宗教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見證,更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初名“龍藏寺”,為隋文帝敕建。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令擴建,並更名“隆興寺”成為皇家寺院。寺內大悲閣及千手觀音像的建造,標志著其成為北方佛教中心之一。
現存建築以宋代為主體,融合了金、元、明、清各代風格。清代康熙、乾隆帝曾多次巡幸,賜匾題字。
天王殿
跨過門口的三路單孔石橋,便是古樸低調的天王殿。 與摩尼殿的華麗十字形不同,天王殿為單簷歇山頂構造,脊殿坡度開展舒緩,傳遞出「宋式美學」的簡約之美。

殿內供奉的木雕大肚彌勒佛為金代遺物,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據說在佛祖肚臍處有一暗格,1987年修複時發現內藏北宋「祥符元寶」銅錢七枚,其含義是對應北鬥七星。

另有四大天王造像原是明代彩塑,現存為清代重修。
門口可以看到天王殿兩塊匾額,上端的“敕建隆興寺”和“天王殿”均為康熙皇帝手書。
大覺六師殿(遺址)
大覺六師殿現存只是一座遺址,原為面闊九間、進深六間的單簷廡殿頂建築。如果沒有毀損應是寺內規模最宏大的佛殿,曾用於皇家祈福、高僧講法,規模遠超一般佛殿。

梁思成先生在1933年考察時,遺址尚可見部分牆體殘垣,他在筆記中推測:“此殿規模或超佛光寺東大殿,惜木構盡毀,僅存礎石如星。”

大覺六師殿與隆興寺大悲閣同期建造,是宋太祖趙匡胤敕建隆興寺的核心部分。曾供奉“過去七佛”中的六位祖師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地位極高。
隆興寺一絕:摩尼殿

何為“摩尼”殿?其名意為佛教“摩尼寶珠”之意,又作如意寶。隱喻佛法如寶珠照亮眾生。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堪稱中國宋代建築的“活化石”,是宋式經典的孤例。 其結構之精妙、裝飾之瑰麗,隱藏著無數古代匠人的智慧和用心。

摩尼殿的建築為“十字型布局”,重簷歇山頂主殿呈方形四面正中各出一間歇山式抱廈形成罕見的“十字形”格局,以象征佛教“四攝法”(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的圓滿。

大殿簷下采用五鋪作鬥拱出兩跳,柱頭與轉角鋪作咬合精密。為了節省材料又形成輕盈的視覺效果,部分鬥拱采用“偷心造”來避免結構臃腫,是宋代“以巧代奢”審美的反映。
據梁思成先生實測發現,其用材比例與北宋《營造法式》幾乎完全吻合,實為教科書級別的宋式鬥拱結構。
如果摩尼殿鬥拱是力學的舞蹈,那麼正殿佛像頭頂的“鬥八藻井”即是天界的微縮。在逐層收分的視覺沖擊下,是一種吞噬時空的力量,強化了佛像的神聖感。

南面正殿佛壇正中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手持說法印。左右兩側為弟子迦葉和阿難,兩邊蓮花座上供奉著文殊和普賢菩薩,五尊造像均為宋代原塑。現在看到的佛像貼金是後來修飾的。

另外,不要錯過摩尼殿的明代壁畫。以朱砂、石青、石綠為主色,局部貼金。構圖為連環畫方式,講述釋迦牟尼從降生到成佛的全過程。
每幅畫邊緣以雲紋或山石自然分割,無邊框束縛,體現“畫中有畫”的意境。畫面人物和場景均是本地風物,使佛經故事變得“本土化”。

可惜大部分壁畫可能因保存關系剝落嚴重。比較完整的東面牆有一整幅大型的“西方勝景”壁畫。壁畫正中為西方三聖——彌陀、觀音、大勢至菩薩,共繪佛、菩薩、羅漢、樂伎、聖眾400餘身。以冷色(青綠)和暖色(朱紅)形成視覺上的對比沖擊,色彩曆經數百年仍鮮豔。
隆興寺二絕:“倒坐觀音”像五彩懸塑

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坐觀音”像五彩懸塑位於後壁懸山之上,堪稱中國佛教藝術中的曠世絕作,其獨特的姿態與神秘融合了宗教藝術與民間智慧的集大成。

整片懸塑為觀音菩薩在“普陀洛迦山”道場的說法場景。背景是一片祥雲繚繞的山海仙境。踞中而座的觀音像一改寶相莊嚴之態,左足踏蓮,右膝屈起,手臂自然搭於膝上,薄紗衣裙飄逸,有種在隨風輕揚的即視感。主像的姿態閑適輕盈,面容恬靜含笑,眉眼低垂,似在傾聽眾生疾苦。
這種東方塑像的含蓄美學,融合了人性的親切及神性的渺遠,以及細節中的匠心。其風格承襲了宋時的審美。

“倒坐觀音”像還給後人留下了“方位之謎”,但猜測不外乎四種:一是打破方位執著,體現佛教“無分別智”;二是以其自在如凡間少女姿態拉近神性與人性的距離,傳達“人人皆可成佛”的禪理;三是面北而望,暗合“眾生渡盡,方證菩提”的願力;四是對世人的警示,及時“回頭是岸,自省向善”。
戒壇
戒壇是佛教僧徒受戒時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需有較大規模的寺院才有資格設立。隆興寺自宋代奉敕擴建後成為北方著名佛寺,因此成為北方的三大壇場之一,其餘兩處分別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涼寺。

隆興寺戒壇是一座亭台式建築,現存的木結構部分為清代重建。這裏供奉著明代的銅鑄雙面佛像。兩尊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連,一為阿彌陀佛,二為藥師佛,兩尊造像風格在民間極為罕見。
隆興寺三絕:轉輪藏閣

轉輪藏閣建於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與摩尼殿同期,是隆興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在後來的金、明、清都有部分修繕。
隆興寺轉輪藏閣的形制據說參考了汴梁(開封)大相國寺的類似建築,被梁思城先生贊為“木構建築之傑作”。

轉輪藏為一個形似二層樓閣重簷式建築,下簷八角形對應“八正道”。中央設一根柏木主軸貫穿上下,支撐整個轉輪藏結構。

轉輪藏為宋代遺物,即一座可以轉動的木質藏經櫥,其寓意為“佛法流轉不息”。
佛教中有推其旋轉一周與誦讀佛經同功之說,其效果也等同於藏傳佛教的轉經筒,是佛教“方便法門”的實物體現。
隆興寺的轉輪藏是現存實物中時代最早、最古老的。
慈氏閣
慈氏閣建於北宋,也是隆興寺中軸線上的核心建築之一。慈氏即梵文“彌勒”之意。

這座閣樓在金代時補修過鬥拱,彩繪和門窗雕花在明代被重繪過,乾隆年間加固過台基,但現存結構仍以宋代原構為主。

北宋時期,作為北方佛教中心,彌勒淨土思想比較受推崇。慈氏閣殿內供奉著一尊高7.4米彌勒菩薩像為宋代獨木雕刻。此像的體態與江南“布袋和尚”形象不同,佛衣緊貼軀體,如“曹衣出水”式衣紋,凸顯彌勒的豐腴體態。
隆興寺四絕:龍藏寺碑刻

龍藏寺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碑刻立於隋開皇六年(586年),記載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建寺事,因此碑名全稱為《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
龍藏寺石碑為中華名碑之一,也被稱為“隋碑第一”。

該碑字體方整有致,字距疏朗,集北碑的方整峻拔與南帖的圓潤秀逸,橫畫起筆的微側仍有隸意殘留,收筆卻明顯是楷書用筆之法,後世認為其單字中宮收緊結構已啟唐楷先聲。
石碑的刻工也是極為精細,清晰還原書寫時的筆意。康有為評價石碑時說:“隋碑漸失古意,而《龍藏寺》獨存篆隸遺韻,如古佛拈花,渾樸未散。”

《龍藏寺碑》是研究隋代書法(隸向楷過渡)及佛教史的重要文獻。寺內另還存有宋、元、明、清碑刻數十通。
隆興寺五絕:大悲閣銅鑄佛像

大悲閣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由宋太祖趙匡胤敕建,專為供奉新鑄千手觀音銅像。 這尊銅像耗銅12萬斤(約72噸),應是現存世界上最高大的銅鑄佛像,因此直到現在當地人還喜歡稱之為大佛寺。
這次恰逢大殿都在維修,很可惜的錯過了這尊大佛像。
隆興寺六絕:毗盧殿銅鑄佛像

毗盧殿為重簷歇山頂構造,雖說建於明萬曆年間,實則應是在北宋原址上拆除殘構後重建。現存殿基為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原物,其它大殿主體結構如梁架、鬥拱、屋面都為明代萬曆年間重建。

毗盧佛即大日如來,是《華嚴經》的教主。此像通過“千佛蓮座,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合一”的造型,闡釋了“一即一切”的華嚴境界,將抽象佛理轉化為可視符號。
毗盧佛主佛像高6.42米,通體青銅分段鑄造,外層鎏金。由三層四身毗盧佛與三層蓮座組成。蓮瓣上鑄1000尊小佛,寓意佛祖的化身,千葉蓮瓣,每瓣雕一小佛,喻“一花一世界”。
隆興寺遊覽攻略
交通指南:
自駕:北京方向由京港澳高速到正定口下
公交:
石家莊火車站坐131路到正定小商品市場轉乘135路直達隆興寺景區
石家莊火車站北站乘164路直達隆興寺景區
談固乘觀光1路直達隆興寺景區
開放時間:
8:30-17:00,五一、十一期間有大型文化表演。
門票價格:
隆興寺50元,可以購買80元聯票,包含隆興寺、開元寺、廣惠寺和天寧寺四個景點。
門票預訂:Trip
隆興寺六最:
中國現存古代建築中的藝臻極品摩尼殿
中國孤例:五彩懸塑自在觀音像
中國最古老、最大的轉輪藏
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龍藏寺碑刻
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銅鑄佛像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結語
一座寺,濃縮了半部中華建築史。隆興寺可謂是一座建築和藝術的寶庫,除了上面的部分殿閣,還有康熙禦碑亭、乾隆禦碑亭、龍騰苑(一處古跡薈萃的明清式園林)、龍泉井等,是一處集結了殿閣、宋塑、明畫、清刻於一體的多元文化展示館。

大半天穿梭於殿閣之間,仰望於佛陀低眉垂目的慈悲,想到了大悲閣的那副楹聯:“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無相也罷,有形也好,神性的聚焦從不在於對世人的施舍,而是對人間苦難的無限承接。
西下的光線完全斜射的時候,白天的遊客已消散怠盡。我在踏出最後一道門檻時回望了這座千年的古寺,靜寂的空間裏響起的是匠人的歌聲。每一寸瓦、每一個卯榫。每一尊塑像,每一幅壁畫,都是匠人虔信與巧思的凝固,無論是宋代的風骨還是明代的煙火,最動人的佛教含義,從來不在經卷,而是偷偷刻在鬥拱間的人性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