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寢陵,位於南京紫金山獨龍阜,始建於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於此。

明孝陵航拍圖

明孝陵是陵寢制度承前啟後、獨創新規的陵,為500多年明清兩代帝陵沿用,在中國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裏程碑的地位。

2003年7月,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二十七屆會議審議,明孝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南京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

今天我沿著古代大臣拜謁明孝陵的路線,頂著烈日來了一次謁陵之旅,這條路線也是參觀明孝陵最完整、最經典的路線。

明孝陵遊玩詳情

下面,就按照我行走的順序,給大家介紹明孝陵。

下馬坊是古代大臣拜謁明孝陵時在此下馬的地方,現在在遺址上建了下馬坊遺址公園。我從地鐵二號線下馬坊站下車,走過了下馬坊遺址公園(本篇不介紹此公園,明天介紹)。

下馬坊遺址公園內的西餐廳
下馬坊遺址公園內朱元璋塑像

來到明孝陵外廓城的正門——大金門,這道門是正式進入陵區的第一道大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一座門。

門朝南,有卷門三棟,門下部為須彌座束腰部雕花,體現了明初國家建築的創新風貌。門頂部為單歇簷山頂,覆黃色琉璃瓦,現在頂部已不存在。大金門西側與外廓紅牆相連,現在仍可看到連接的痕跡。

過了大金門,走過一座木質過街天橋,橋下就是著名的陵園路梧桐大道。這座橋是拍攝梧桐大道的最佳位置。

陵園路梧桐大道

過了天橋到達“四方城”,也就是“神功聖德碑樓”。這座碑樓建於明永樂11年(公元1413年),因為建築平面做正方形樓頂,俗稱“四方城”。

南京最大的石碑

這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碑,碑文由朱棣撰寫,記述朱元璋一生事跡共2746字,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一塊古碑。原樓頂已毀,為保護石碑,後來重建了樓頂。

過了四方城,進入明孝陵5號門,進去就是著名的南京最美600米,石象路——明孝陵神道。

石象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長615米,沿途依次排列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六種石獸,這些石獸用整塊巨石雕刻,采用圓雕技法,線條流暢、圓潤,氣魄宏大,風格粗獷,既顯示著帝陵的崇高、聖潔、華美,也起著保衛、避邪、禮儀的象征作用。

第一對石獸是獅子,獅子有獸中之王的尊稱,生性靈活,凶猛可服百獸,被佛教尊為護法的靈獸,靈前放置石獅,用來顯示帝王的無上威嚴和勢力的強大。

第二對是獬豸。獬豸又名獨角獸,是傳說中的神獸,如遇二人相爭,必以其角處不正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正直不阿之意。現在很多法院門前可以看到獬豸雕塑。

第三對神獸是駱駝。陵前放駱駝是明孝陵的首創,有炫耀國力強盛,象征西域安寧、國家繁盛的含義。一對駱駝跪地,一對駱駝站立。

第四對是石象,造型簡潔生動,形態逼真,十分傳神。在東漢時,帝陵神道上已經有像的位置,明代繼續沿用。

石象體積巨大,是石象路的典型代表,也是拍照打卡的好位置。

第五對是麒麟。麒麟是古代人民想象出的一種瑞獸,集龍、虎、獅、牛、龍形態於一體,為帝王仁德時才會出現的瑞祥之物,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禦用品。

最後一對是石馬。馬是明代朝隊伍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陵前自然不能缺少石馬。兩對雙目有神,神情高昂,像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績。

石像路兩邊栽種了很多銀杏、烏臼、雞爪楓、柏樹,現在是夏末初秋,已經有了一點黃色,還是以綠色為主,頗顯清新。

到了秋季,金黃的銀杏、紅色的七爪楓與綠色的松柏交相輝映,那個時候的石像路就是南京最美的600米,沒有人不為她沉醉!

過了石象路右拐,進入甕仲路,這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長250米。

甕仲路依次排列一對望柱,兩隊武將和兩隊文臣,兩邊栽種松樹。

望柱

望柱,圓柱形頂,冠柱身,滿雕雲龍紋,改變了唐宋以來神道望柱頂部做蓮花式的風格,具有藝術上的創新意義。

文臣武將端莊威武,是陵墓的儀位者和忠實的守護者。

跨過欞星門,就走過了L形神道。

明孝陵神道呈L形,也是一次創新。一說是孝陵正前方是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朱元璋認為孫權是一位英雄,不想動他的陵墓,笑談:留他為我守陵吧! 為了避開孫權的墓,因此神道呈現L形。

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神道設計成北鬥七星的形狀,因此也就成為了L形。

現在來到了金水橋,金水橋又稱五龍橋,它與孝陵處於同一南北中軸線上,現僅存三座橋,橋基和兩岸石堤是原物。

過了金水橋來到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陵宮的第一道門。牆下保存一方用中、日、德,英,法,俄六國文字撰寫的特別告示碑,為清宣統元年,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會銜樹立的保護明孝陵的告示。

碑殿建於清康熙年間,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謁陵,下旨教於江蘇巡撫,並禦書“治隆唐宋”四字交與曹寅(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

治隆唐宋四個字,可以看出康熙帝對朱元璋的高度評價,是說他的功績可以和唐高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相媲美。

走過碑殿來到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築之一。明洪武16年1383年建成,用來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後嬪妃的牌位。

這是一座擁有三層10米須彌座台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巨大木結構殿堂。

殿宇現仍遺留有56個石柱礎,享殿主體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毀於戰火,同治年間重新修建。

殿前現栽種一株百年桂花樹,亭亭華蓋巨大如傘。店內掛有朱元璋掛像,有一些文創產品在售賣。

走過享殿,來到內紅門,門內栽種臘梅樹,冬天大雪過後臘梅吐香,那時的明孝陵最幽靜神秘。

過了升仙橋就到了明樓下。明樓為明孝陵首創的建築形制,方城頂部是明孝陵的最高點,樓頂重岩九級,覆黃色琉璃瓦。面南開三孔拱門,東西北三面各開一孔,拱門方磚漫地。

清鹹豐年間樓頂毀於大火,現僅剩磚牆四壁。現在看到的的明樓是近代複建的。

走進拱門,是一條悠長的台階,像一條時光隧道,從這裏登上明樓。

明樓北面是一個直徑達325米至400米的圓形大土丘,是鍾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即獨龍阜寶頂,周圍建有一條以條石做基礎的地溝,城牆周長1000多米,形成明樓寶頂,下部即為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地宮。

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地宮是迄今為止沒有遭受過盜墓的地宮,為了更好的保護古文物,至今尚未開發,讓這些寶貝安睡在地下,保持最好的狀態。

登上明樓頂,放眼四望,鬱鬱蔥蔥,藍天白雲。這一刻你就會感受到世事滄桑,天地的開闊,人類的渺小。

到這裏就結束了明孝陵拜之遊的經典線路,我從明樓原路返回到金水橋,向左拐從七號門出,這裏離中山陵最近。

明孝陵景區交通指南

地鐵:可以乘坐地鐵2號線至“苜蓿園站”,從1號口出,步行10分鍾至 景區3號。

公交:可以乘坐公交車20路,或者203路到“明孝陵站”,該站直達景區1號門。

自駕:可以導航至“明孝陵梅花穀東停車場”,即景區3號門對面,停車費為20元/天。

遊玩路線

經典路線:下馬坊站地鐵2號線—明孝陵遺址公園—明孝陵博物館(免費,現場可預約)—大金門—四方城—石象路(神道)甕仲路(神道)—金水橋—碑亭—享亭—升仙橋—明陵寶頂—7號門出

裏程:3公裏左右;

用時:3小時左右;

上面是經典路線,也可以從三號門進(苜蓿園站地鐵2號線),進去後是燕雀湖,可以遊覽梅花鹿苑,觀賞黑天鵝,然後再走到神道。

明孝陵裏面不僅神道是拍照的好地方,大紅門,享殿的紅牆都是拍照的好地方。

參觀明孝陵TIPS

明孝陵的美,不僅在於石刻,陵園裏很多參天古木,非常的漂亮,很多100多年的北美鵝掌木、樸樹、七葉樹、北美圓柏等等,慢慢的欣賞,能拍到很多漂亮的片。

門票:70,鍾山風景區聯票100,建議買聯票。

門票預訂:Trip

早上6.30前可免費進園!

景區很大,可以搭乘景區觀光車。10元/人/次;30元/人/天不限次。

文創雪糕很受歡迎,被稱為“脫單神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