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濟南,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山一泉一湖——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其實,濟南還有另一處名勝,只不過不似其他三處位於市區,而是藏在深山人未識。此處名勝便是與浙江天台國清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並稱為“域內四絕”的靈岩寺,為“四絕之首”。

靈岩寺,位於泰山十二支脈之一的靈岩山,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靈岩山以方山為頂點,兩側山脈如雙臂環抱,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山穀。穀內古樹參天,流水潺潺,仿若世外桃源。靈岩古刹便坐落在這山穀之中,紅牆黛瓦,佛音嫋繞。

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身處鬧市,抽出點時間就能前往,而遊靈岩,則需“三閑”:一曰時間閑。靈岩寺距濟南市區約40公裏,遊訪需一天時間,短了便有些意猶未盡;二曰身體閑。靈岩古刹曆史悠久,典故眾多,需將自己從繁雜事務中脫出,方能靜心觀瞻;三曰心境閑。“靈岩是泰山最幽勝處”,放空心境,於幽靜之處聽心語,才能遊有所得,遊有所悟。

踏入靈岩寺山門,肅穆感便逐漸自心底升騰。靈岩寺山門,又稱金剛殿,始建於元代,內有金剛二尊,俗稱哼哈二將。二尊金剛怒目圓睜,手持金剛杵把守著入寺的大門。

穿金剛殿而出,是一座石拱橋,拱橋下水流潺潺,名為虎溪。過虎溪,便是天王殿,迎面有一尊彌勒佛,兩側分列增長、持國、多聞、廣目四大天王。彌勒和藹可親,天王威嚴有加。

天王殿,左右分別為鍾樓和鼓樓,佇立於鍾樓和鼓樓之間,久遠鍾鼓之聲似從千年之外隱約傳來,心境便不知不覺澄明起來。

再向後,依次為大雄寶殿五花殿千佛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後為硬山頂。五花殿在宋代供奉主尊觀音像,使得靈岩寺多了“觀音道場”的美名,可惜後來毀於大火,現僅餘高大寬厚的石牆。千佛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簷廡殿頂,出簷深遠,在唐宋時被稱為大雄寶殿,為寺之大殿。大殿四壁有上千尊佛像,因此得名千佛殿。

千佛殿內有40尊彩色泥塑羅漢像,享譽海內外。其中有32尊塑於宋治平三年(1066年),8尊補塑於明萬曆年間,大小如真人。塑像打破了傳統的佛教造像模式,側重於寫實,以形寫神、以神表情、以情現心,重在體現每尊羅漢的個性與特點,重在刻畫出羅漢的內心世界,使之真實、生動,更接近於生活。他們或坐禪修行,或枕臂側臥,或高談闊論,或說法誦經,或嬉笑灑然,或瞋目嚴肅,無不生動傳神。梁啟超先生和繪畫大師劉海粟稱譽這40尊羅漢像為“海內第一名塑”,詩人賀敬之更是贊曰“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靈岩四十羅漢像,個個喚起可談心”。

千佛殿西北,是高50餘米的辟支塔,為唐高僧慧崇初建,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於嘉祐二年(1057年),曆時63年完工。辟支塔呈典型的宋代風格,塔為八角九層十二簷樓閣式建築。塔基石築八角,上有40幅浮雕。塔身為青磚,各層皆施腰簷,下三層為雙簷,二至四層簷下置平座。塔簷與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塔內一至四層設塔心柱,內辟券洞,砌有台階,可拾級而上,自第五層以上砌為實體。塔身上置鐵質塔刹,由覆缽、露盤、相輪、寶蓋、圓光、仰月、寶珠組成。此塔氣勢雄偉磅礴,造型美觀大方,在十餘裏外便能望見,是靈岩寺的標志性建築。

沿辟支塔一側拾級而下,便可到達墓塔林。此為曆代高僧的墓地,現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曆代墓塔167座,墓志銘、石碑81通。與少林寺的磚塔不同,靈岩寺墓塔林屬於石塔,是國內現存最大的石塔林。墓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組成,形狀不盡相同,早晨圓寂的高僧墓塔呈鍾形,黃昏和晚上圓寂的呈鼓形,與僧人們晨鍾暮鼓的習慣相契合。塔身上刻有僧人法名年號,塔刹有相輪、覆盆、仰月、寶珠、花卉、龍圖等圖案造型。

我認真拜讀著塔林中的每一片文字,手指在塔身上輕輕撫過,曆代高僧仿佛一一從我眼前緩緩經過,他們或雙手合十,或手持念珠,或念經誦文,或凝神思索……此刻,蘇軾的那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從心底深處流淌而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從墓塔林返回,前往禦書閣。禦書閣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專門為存放皇帝所賜禦書而建造。一棵古檀從門楣上方牆壁縫隙間長出,枝柯縱橫、盤根錯節、狀若雲朵、又似鳳尾,故名鳳檀,與東面峭壁上的一棵狀若遊龍的“龍檀”遙相呼應,為閣內一大奇觀。

沿禦書閣而下,至千佛殿東側崖壁下,就是著名的“五步三泉”。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三泉相鄰,泉水緩緩流淌,不疾不徐,池面波瀾不驚,宛如明鏡;池水清澈見底,一眼望穿,池中數尾紅色鯉魚悠然自得,朵朵白雲映在水面,好似鯉魚遊在空中,給人以飛臨半空之錯覺。

離開“五步三泉”沿寺廟後門拾級而上,過甘露泉、可公床、白雲洞、一線天、朗公石、巢鶴岩等天然景觀,直至主峰懸崖下。崖下是開鑿於唐貞觀年間的摩崖佛窟,為高僧惠崇所建。正中供奉的如來佛祖釋迦牟尼,系天然山體雕鑿而成,高約5米,兩耳垂肩,高鼻大眼,面部圓潤風韻,體態豐盈自然,身披袈裟,結袈趺坐,手掌前伸,法相莊嚴。觀音、地藏菩薩腳踩蓮花,立侍兩側。

過佛窟後,繼續上攀,便是靈岩主峰。山頂平坦,四面皆懸崖峭壁,故名方山。因山形似玉璽,酈道元《水經注》稱其為玉符山,而“靈岩”的來曆則與靈岩寺創建者朗公大師有關。傳說朗公講經說法精彩,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大家稱贊他講經生動,朗公謙虛說:“此山靈也,不足怪!”於是方山逐漸被“靈岩”所取代,所建寺廟也被稱之為靈岩寺。靈岩寺在唐宋之後,一直是南宗五宗之一曹洞宗的重要寺廟。曹洞宗後來傳到日本、朝鮮,靈岩寺的名聲也隨之東渡,直至今日仍時常有從日本和朝鮮前來祭拜靈岩的僧人。靈岩寺的此等影響和在促進中外民間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我想當年朗公也應是未曾預料到的吧!

立於山巔,舉目遠眺,天高地闊,遠山含黛,胸中混濁之氣一蕩而空。我心如脫籠之鵠,在天地間盡情飛舞,灑脫無拘,何等快哉!

眼見太陽一點點陷入地平線以下,我不得不踏上歸程。下山之時,身心俱輕。每次靈岩幽勝之旅,我都能從悠長的歲月之河中,從廣闊的壯麗山嶽中,接受時間和空間的洗滌,心靈變得無比澄清,心中似乎也騰出了更多的空間,世間萬物皆可包容在內。

邁出寺門之時,已是華燈初上。我回望古刹,整個寺廟在朦朧的夜色中顯得更為靜謐,讓人感覺有說不出的閑適。清風輕拂,佛燈點點,幾句詩在腦海自然形成:幽勝靈岩山,古寺越千年。閑來且入寺,出寺心更閑。

靈岩寺遊玩攻略

1.交通攻略

靈岩寺位於104國道東5公裏,義靈路的盡頭,義靈路無公共交通,如果坐公交到104國道旁需要步行5公裏多才能到達,所以建議自駕,最好開車,因為濟微路、104國道太難走了,坑坑窪窪、路面崎嶇不平,而且常年修路,對騎摩托車前往不太友好,太危險!加上104國道大卡車、重型貨車太多,摩托車騎行真的特別危險。駕車,導航靈岩寺即可,從濟南東部奧體中路和工業北路交叉口附近出發,大約68公裏。

2.停車攻略

到達景區後,可以將車停到門口的停車場,也可以停在門口附近,靈岩寺停車場收費標准為小型車10元/次,中型車15元/次,大型車20元/次,且不限停放時間。摩托車停放免費。

3.門票攻略

靈岩寺成人票40元,可以提前買,也可以到了以後現場買,無需預約。

門票預訂:Trip

4.旅遊線路:門口拍照打卡-檢票-天王殿-靈岩荷花拍照打卡-大雄寶殿(銀杏樹秋天必打卡)-千佛店-辟支塔-寮院(緣字和石塔必拍照)-慧崇塔-墓塔林(黑神話悟空取景地)-三門殿(拍辟支塔特別出片)-走到大雄寶殿東邊,也可以多角度拍攝辟支塔-沿小路上山,往前走一點,右手邊看到“不要慌不用慌,太陽下山有月光!不要慌不用慌,月亮西沉有朝陽!”(一定要記得拍照打卡)-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一片草地和五顏六色的紙傘,特別漂亮-山門(防火檢查)-進了山門,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到甘露泉然後到山頂,一條路是從一線天到山頂,兩條路正好是一個圓,不用走回頭路。-甘露泉-可公床-白雲洞(過了白雲洞到巢鶴亭這段路拍照特別漂亮,記得多拍照)-巢鶴亭(可以俯瞰靈岩寺全景,遠望連綿的山脈,記得回頭拍山穀之間)-紅門(景區最高點,可以俯瞰靈岩寺全景,遠望連綿起伏的山脈)-原路返回,走到白雲洞下去後,往左手邊走,沿著山路,可以一直走到一線天(拍照打卡特別好看,也特別涼快,風挺大)-下山,會走到山門的分岔路口-下了山門,往出口方向走-綠野仙蹤(一定記得帶著女朋友來,拍照太美了)-出口,出來以後一定要去檀園賓館吃一元一碗的素面,味道杠杠的-吃完素面,記得來門口的千年鴛鴦檀打卡祈福,尤其是單身的小夥伴,據說很靈哦-下山回家,愉快而充實的旅途結束了,下面請欣賞沿途的風景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