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閶門外,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憑借泉石之勝、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聞名遐邇。
但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在初次進入留園時就像進了迷宮,不知怎麼去遊覽。
今天,我們就從留園的曆史說起,看看今天的留園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可以怎樣去遊覽和欣賞它。
延伸閱讀:【蘇州拙政園一日遊】門票預約、簡介、遊玩攻略都整理好了!
四百年沿革:從徐氏東園到中國四大名園
園林始建——徐氏東園
留園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罷官後返回故裏蘇州,在其父徐履詳之花埠房產上營建——東園。
東園占地四十餘畝,主樓“後樂堂”,前有瑞雲峰(宋花石綱遺石),後有當時著名疊石家——周時臣所疊“片雲”石屏。其景“宏麗軒舉,皆可醉客”,頗具山林氣象。萬曆末年徐氏失勢,園漸荒蕪,然峰石、石屏殘山仍存。
清代中興——寒碧山莊

清 劉懋功繪制《寒碧山莊圖》(1857年)
百餘年後乾隆五十九年(1794),留園迎來了它的新主人——劉恕。
劉恕購得東園舊址後,曆時四年改築“寒碧山莊”。園中多植白皮松、梧桐、修篁,水光澄碧,竹色清寒,因以名之。
劉恕嗜石,搜太湖十二名峰入園,並自撰《寒碧莊十二峰圖說》;又遍刻法書名帖嵌於廊壁,為今日《留園法帖》。道光三年(1823)始對外開放,“劉園”之名遂轟動吳門。
清鹹豐年間,寒碧山莊因泉石之幽、花木之美、亭榭之勝,號為“吳中名園之冠”。
盛氏極盛——定名留園

鹹豐末年,因太平天國運動,閶門十裏盡毀,唯寒碧山莊幸存。
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盛康以重金購園,大加修繕。光緒二年(1876)工竣。因前主姓劉,諧音取“長留天地間”之義,改稱“留園”。
盛氏又購得今日留園之東部和西部,將冠雲峰等奇石收入園內,並增築“林泉奢碩之館”“別有洞天”,成今日留園四大部分的雛形。
名園重生——世界遺產
在民國年間,留園也曾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後被日軍及國民黨軍隊用作養馬場所,留園逐漸荒廢。
195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首次全面修複;1990年代再修盛家祠堂與住宅,再現留園舊時風貌。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留園之勝得以長留天地之間。
回看留園400餘年的曆史,曆經“徐氏東園—劉氏寒碧山莊—盛氏留園—公有”四大階段,每階段均留下典型遺存,層層累進,終成今日所見。

我們根據留園發展的四大階段對留園進行空間劃分,這樣有助於大家更好的去理解和遊覽留園。
入口到中部:一段“抑揚轉合”的山水畫卷
留園入口在留園路。進入門廳後處光線驟暗,是“抑”。沿著廊北進行,通道狹窄,是“再抑”。

古木交柯小庭院
直至“古木交柯”小庭,空間打開,眼前一亮,此為“一放”。透過眼前的六扇漏窗,隱約可見留園中部的風貌,此為漏景,也是不斷吸引人遊園的匠心。

自綠蔭軒向北望
繼續前行,可達“綠蔭軒”,這是一座敞軒,在這裏可以第一次見到留園中部的大水面,再向前就到達豁然開朗的中部景觀區。

中部景觀區是留園的核心
中部景觀區是留園的核心,也是寒碧山莊舊址的精華所在。
整個區域以約兩畝的不規則池水為中心,水面清澄如鏡,岸線曲折回環;環池而築的建築、假山、遊廊彼此因借,形成一幅“可行、可望、可居、可遊”的立體畫卷。

明瑟樓(座)和涵碧山房(右)
池南岸的主廳“涵碧山房”為一座一層的建築,“涵碧山房”東側為“明瑟樓”,為一座單向卷棚歇山頂二層小樓,取《水經八·濟水》“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為名。

隔水面山的經典設計手法,圖源於蘇州園林官方網站
它們前方的寬敞平台是觀賞黃石假山與水中倒影的最佳處,這是蘇州園林“隔水面山”經典手法的運用。
自廳後拾級而上,可轉入西側長廊,廊壁嵌有《留園法帖》,人在行走中,碑拓、波光、山色交替入目。

清風池館、西樓、曲溪樓、濠濮亭
池東岸以“曲溪樓”與“西樓”為主體建築,一座小軒“清風池館”臨水而設,它們與“涵碧山房”和“明瑟樓”互為對景。
“清風池館”朝西開敞臨池,不設門窗,是蘇州園林最小的軒。坐在軒內,向外望去近景是將水面進行分割的小島——小蓬萊,南側則是遠景則是西側高處的——聞木樨香軒。在小蓬萊南側有親水的濠濮亭,他們之間用紫藤架相連。

貫穿全園的遊廊
在中部最北側還有一座遠翠閣,通過遊廊它與、聞木樨香軒、“涵碧山房”、“明瑟樓”聯成了一個整體。而留園全園700餘米的遊廊,也是其一大特色。
綜觀中部,建築因水而設,山借建築而顯,廊與橋又將其串聯為一個連貫而富於節奏的整體:低平的臨水平台使人親近水面,高起的明瑟樓供人俯瞰遠眺,曲折的遊廊引導視線不斷轉折,黃石假山則提供了豎向的立體層次。
人工與天然、動與靜、高與低、明與暗在此交彙,共同構成留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城市山林勝境。
中部(東園)——庭院深深深幾許
自曲溪樓北折向東,便進入這一片由軸線隱形、路徑迂回的世界。

中心建築“五峰仙館”又稱楠木廳,堂宏敞精麗,舊時是主人宴賓之地。


四周則環列“揖峰軒”“鶴所”“還讀我書齋”等體量不一的小築,或半亭、或短廊,彼此以門洞、曲廊、漏窗相接。人在其中,忽明忽暗,左進右出,每轉一角,庭院形狀、光影濃淡便悄然變換,仿佛“空間迷宮”。

這些空間既獨立又互為借景:先到者可於軒中撫琴,可於齋內對弈,亦可小立於月洞門前,看晚照斜映粉牆,竹影搖曳。造園者利用建築的高低錯落與牆垣的斷續開合,使遊者“無往不複、無幽不至”,在咫尺之間體驗層出不窮的趣味。
東部——奇石冠雲峰

再往東行,便豁然進入東部主景——冠雲峰景區。此區以石為主角:冠雲峰名冠江南,玲瓏剔透。
峰南鑿“浣雲沼”為鏡,使石峰與藍天白雲一並映入水中;峰北建兩層“冠雲樓”,以粉牆黛瓦襯托石色,構成峰、樓、池三層次的經典畫面。
主廳“林泉耆碩之館”面峰而設,舊時文人坐於廳內,即可品石、賦詩,所謂“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裏”。
亦不二亭
再向東,佇雲庵與亦不二亭又圍合出一個獨立的小院。這個小院舍棄了曲折的道路,用一條幹淨爽朗的直道將佇雲庵與亦不二亭進行連接,給人別樣的感覺。
留園戲樓舊影,包愛蘭攝
在東部的最南側,曾有一座戲樓。民國時期的老照片記錄了戲樓的樣子,可惜今日已不存。

西部舒嘯亭
留園北部與西部,在全園布局中扮演著“疏朗補白”與“山林野趣”的角色:建築簡省,景物開闊,以自然植被和田園意象為主,使人在密集中部之後,頓覺天寬地闊。
在遊覽完留園後,我們發現長留天地間給後人留下的,不只是泉石、花木與亭台,也是一份在喧囂城市中仍能與山林晤對的閑情,一種代代相傳、曆久彌新的東方生活美學。
地址:蘇州市留園路338號(原79號)
開放時間:7:00-17:30(17:00停止入園)
門票價格:全票45元
門票預訂:Tr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