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少年將帶你前往甘肅省甘南州夏河縣拉卜楞寺。

去看看這裏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朝聖之旅。

好了,啟程!

拉卜楞寺位於夏河縣城西郊,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自寺院建立以來,這裏一直是安多藏區宗教文化的中心。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紮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紮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占地總面積8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餘萬平方米。1980年對外開放旅遊。

拉卜楞寺是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樣協貝多吉大師主持始建,經曆代嘉木樣大師和各大活佛的不斷擴建和完善,寺院成為佛家神聖的宗教禪林、傳播知識的綜合性學府,以及整個安多地區藏民族的文化藝術中心,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贏得第二西藏之稱。

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餘人。拉卜楞寺先後建有經堂6座,大小佛殿48座,依其用途,分為經堂、佛殿、囊欠、僧舍和其他5類,建築特點分為石木和土木兩類,外石內木。

在曆史上號稱有108屬寺(其實要遠大於此數),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整個寺廟現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是位於大經堂旁的下續部學院的佛殿。

1982年被中國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2022年12月29日,獲評全國宗教界先進集體。

曆史小故事:寺院背靠鳳嶺,鳳嶺對面碧綠的山峰叫龍山,山上因長滿松樹,又叫大林棵山。站在龍山上向對面眺望,鳳嶺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金鳳,要向龍山飛來,而龍山又像一條盤臥欲騰的蛟龍,要向鳳嶺躍去,龍鳳兩山遙相呼應。

龍鳳山嶺之間,大夏河水從腳下緩緩流過,沖擊出一個半圓形的平灘,形似右旋海螺,當地藏族同胞稱這個平灘為紮西,意即“吉祥之地”,漢族群眾則稱這裏為龍鳳呈祥的“金盆養魚”之地。

這裏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早在遠古時代,這裏是水天一色的茫茫大海,不久,海面下降,慢慢升出了山丘、島嶼……有一天,一只很大的金翅鳳凰突然從天外飛來,落到南面的一座山丘上,伸出長頸,一口氣吸幹了海水。不料,一條蛟龍騰空而起,與鳳凰展開搏鬥。在鳳凰吸水拔嘴之處則出現了漩渦,冒出了水柱,而且水量越來越大,加上上遊的涓涓溪流,便彙成了大夏河。後來,龍鳳曆經數次爭鬥,不分勝負而暫息幹戈。從此,蛟龍變成龍山,鳳凰則化為鳳嶺,山嶺遙相對峙,似在怒目而視。

地理位置

拉卜楞寺坐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橫臥,東南山松林蒼翠,寺前開闊平坦,大夏河自西向東北蜿蜒而流,形如右旋海螺。

拉卜楞寺所處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境內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區在3000米以上。

全州分三個自然類型區,南部為岷迭山區,群巒疊嶂,山大溝深,氣候比較溫和,是全省重要林區之一;東部為丘陵山地,高寒陰濕,農林牧兼營;西北部為廣闊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區。

建築布局

拉卜楞寺院的建築粗獷大方,古樸典雅,穩堅耐用。大型佛殿頂部,均有銅質鎏金法輪、陰陽獸、寶瓶、勝幢、雄獅等。部分殿堂的屋頂有鎏銅瓦和綠色琉璃瓦。整個建築莊嚴巍峨、宏偉壯觀。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氣勢磅礴,具有藏民族獨特風格。

拉卜楞寺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昂欠(大活佛宮邸)、僧舍及講經壇、法苑、印經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偉建築群,房屋不下萬間。

拉卜楞寺宗教體制的組成以聞思、醫藥、時輪、吉金剛、上續部及下續部六大學院為主,在全蒙藏地區的寺院中建制最為健全。

聞思學院是其中心,又稱大經堂,有前殿樓、前庭院、正殿和後殿共數百間房屋,占地十餘畝,為藏式和古宮殿式的混合結構,頂上有鎏金銅瓦、銅山羊和法輪、幡幢、寶瓶等裝飾物。它以顯宗為主,著重研習印度佛學家所著的五部大論。

全寺整體建築下寬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內木,有“外不見木,內不見石”之諺。各廟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級,分別塗以紅、黃、白等土質顏料,陽台房簷掛有彩布帳簾,大中型建築物頂部及牆壁四面置布銅質鎏金的法輪、陰陽獸、寶瓶、幡幢、金頂、雄獅。

拉卜楞寺內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藝術品共計1萬餘件。各殿堂內高8米以上銅制鎏金或檀香木雕的大佛就有十六尊。各種質地多樣的中小型佛、菩薩、佛塔、法器等不勝枚舉。

寺內還珍藏有曆代嘉木樣大師的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又有帝王冊封和贈賜的金敕、印鑒、封誥、大幅匾額、千佛樹、珍珠塔、玉如意、隕石、海馬牙等。

寺廟關系

拉卜楞寺的屬寺總稱108寺,實際不止此數,其中甘肅境內有66寺,青海境內6寺,四川境內21寺,內蒙古境內7寺,西藏境內5寺,山西1寺,北京1寺。

這些寺院都是拉卜楞寺的子寺,但它們與拉卜楞關系之密切程度不同,基本上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政教兩權統屬拉卜楞寺院管理,並由拉卜楞寺院派“更察布”(代表)、“吉哇”、法台管理該寺及所屬部落的一切政教事務;第二種教權屬於拉卜楞寺管理,由拉卜楞寺派法台或經師、僧官、更察布,只管理教務,不管政務;第三種在宗教上有著密切關系,但拉卜楞寺不直接管理其政教事務。

發展曆史

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樣協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剛)大師應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前首旗黃河南親王察罕丹津的邀請,從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師於當年夏天帶弟子來到紮西灘,看見這裏山川靈秀、瑞雲繚繞,是個建寺的理想所在。即開始在這裏建修拉卜楞寺院。

經曆代嘉木樣大師和各大活佛的不斷擴建和完善,使它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占地面積86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餘萬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萬多間及六大紮倉(學院),諸類佛殿、眾多活佛宮邸及講經壇、法苑、印經院、佛塔、嘉木樣大師別墅等宏偉建築群。

鼎盛時期有僧侶3600餘人。所屬寺廟有139處,教權范圍達甘、青、川、康、蒙古、東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僅成為佛家神聖的宗教禪林,而且是傳播知識的綜合性學府,也是整個安多地區藏民族的文化藝術中心。贏得了第二西藏之稱。

自從1980年拉卜楞寺院重新開放以來,國家前後撥款上百餘萬元對原留的經堂、佛殿作了維修。並新建了藏經樓一棟,還撥專款1200萬元,使四年前被大火焚毀的大經堂又從廢墟上重現樓台。

截至2020年1月26日,“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文物保護工程已經完成了原計劃項目的90%,其中14個佛殿已完成文物本體修繕,7個佛殿完成壁畫修複,修複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

旅遊觀光

拉卜楞寺重要景點有大經堂、時輪學院經堂、醫學院經堂、宗喀巴佛殿、千手千眼觀音殿、彌勒佛殿、釋迦牟尼佛殿、藏經樓、印經院、夏丹拉康、菩提法苑、嘉木樣別墅、銅塔。

拉卜楞寺被譽為中國佛教文化明珠。到此旅遊的人與日俱增,因為在這裏不僅能領略到藏族風格的廟宇建築,體驗濃厚的宗教神韻,還能品嘗到獨特的拉卜楞寺藏餐。

要想吃到真正的藏餐,還得在拉卜楞寺食堂裏。食堂設在寺院的中心位置,餐廳寬敞明亮,中間被隔成兩半,一半是僧侶用餐,一半是為遊人服務。在這裏可以品嘗到一頓香醇美味的藏餐。

節慶活動

正月祈禱法會,藏語稱為“毛蘭姆”。自正月初三日晚起,到正月十七日止,曆時15天。其間拉卜楞寺的全體僧人,每天要在大經堂誦經6次,其中第4次專為祈禱,祈禱佛法常在,有情安樂,天下太平等。

正月初八日舉行“放生”,給准備好的馬、牛、羊灑上淨水,在耳朵上系上彩帶等後放走,凡是被放生的馬、牛、羊,不允許任何人獵取。正月十三日舉行“亮佛”,將數十丈長的繡制佛像,展掛在王府對面山麓曬佛台,僧眾高誦沐浴經,群眾肅然,場面盛大。十四日舉行跳法舞會。

十五日晚間舉行酥油花供燈會,各個學院、昂欠的僧人制作的酥油花,陳列於大經堂周圍,並供上酥油燈,使酥油花更顯得鮮豔奪目。展出後互相評比競賽,排列名次。十六日“轉彌勒”,僧眾抬著彌勒佛,在樂隊伴奏下,繞寺一周,以示未來佛彌勒將要治世。正月十六日正式結束,費用由拉卜楞寺所屬23個部落輪流負擔。

香浪節是拉卜楞地區的主要民間節日,往日拉卜楞寺喇嘛為采薪而延伸到野外活動和餐食,逐步發展成本地傳統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曆的六月初六開始先由寺院僧侶在固定地郊遊,露宿近半月後,民間都開始以一個村莊為一個單元,一排排、一圈圈帳圈組成一幅國泰民安,祥和幸福的和諧畫面。

此節日中居家出動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和歡樂。野炊、歌舞是香浪節中永恒的主題,一種回歸自然的完美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自豪與驕傲。

END

據聞,第一世嘉木樣選定大夏河旁的紮西旗為寺址,後拉章(佛宮)建成後,出於對大師的尊崇,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稱“拉章紮西旗”,久之“拉章”轉音為“拉卜楞”,且廣泛使用,於是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