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400多年前松贊幹布遷都拉薩,這座城市便如其無法被忽視的海拔高度一樣被世人矚目。人們總是把它和信仰掛鉤,覺得它神秘而神聖,蒼穹之下,婆娑世界,它成了俗世中的一方淨土。
拉薩是西藏的首府,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布達拉宮和大昭寺便是承接精神的實體。一直以來,無數信徒,千萬個長頭磕到它的面前。近些年也出現了很多騎行、徒步、搭車前往拉薩的“朝聖者”,他們相信,這神聖的純淨之地會淨化心靈。

拉薩也是個發展迅速的大城市,高樓店鋪應有盡有,在這裏不僅能在老茶館裏體驗到煙火氣息,也能在小資的咖啡館裏體味人生。當你來到拉薩,一定要好好的在街頭走走,來體會它獨特的魅力。
什么時候去?
➡️3月中旬~5月份,林芝桃花競相開放的時候,雖然拉薩不是重點,但既能欣賞林芝的美景,又能在遊客稀少的拉薩好好遊覽,也是很好的選擇。
➡️雪頓節無疑是夏季期間藏族最大的節日了,加之假期,是前往拉薩的熱門時間。不過屆時遊人很多,物價上調,性價比不是很高。
➡️9~11月,雨季和假期都已經過去,遊客減少,高原秋色也很撩人,是前往的好時節。
➡️冬季,11中下旬至來年的3月份,這個時候是拉薩遊客最少的時候,也是拉薩最安靜的時候。雖然草木山色退去了色彩,但是湖光依舊,而且冬天拉薩終日溫暖的陽光和湛藍的天空會讓人舒服又放松。我個人也比較喜歡冬天的拉薩,在大昭寺門口曬太陽真的很爽。

初來拉薩如何適應高反?
➡️出發前半個月左右開始服用紅景天來提高免疫力,膠囊口服液都可以。加強身體鍛煉,按時休息,調整心情,不必擔心和緊張,保持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
➡️能選火車不選飛機,選擇慢一點的交通方式,讓身體有個適應高原海拔的過程。
➡️到達拉薩避免過度興奮和劇烈運動,尤其前兩天,要緩慢行動,讓身體逐漸適應。
➡️前兩天不要吃得太飽,最好也不要洗澡。洗熱水澡會使血管擴張,增加氧氣消耗,其次浴室空間較小,加之水蒸氣彌漫,氧氣本來就少,容易引發高發;高原溫差大,也容易引發感冒,在高原,感冒會引起很嚴重的高原反應,最好等身體適應以後在洗澡。
➡️在高原最好戒煙、戒酒,多喝水,保持睡眠時間。
初來拉薩需要知道風俗禁忌?
➡️切勿逆時針轉經
➡️不要穿裙子、拖鞋、戴墨鏡、戴帽子進寺廟
➡️不要摸小孩的頭
➡️不要在禁止拍照的經堂或其他地方拍攝
➡️不要把瑪尼堆上的牛頭骨帶走等

第一次來拉薩怎么玩
迎著初升的太陽,走在寬闊的街道,拉薩的天空藍得像廣袤無垠的絲綢,沒有一根雜線。潔白的雲朵,一大團一大團的,列成對、排成行,形成一個有規律的矩陣,仿佛是歡迎遠道而來的八方遊客。在那個十字路口等過紅燈,便是著名的八廓街了。漫步在這條街上,穿著藏服的人漸漸多了起來,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他們手裏都會持有一條長長的珠串——盡管材質有所不同,但信仰卻同氣連根。沿著八廓街一直向前,大概走了七八分鍾,樸素靜謐的大昭寺赫然映入眼簾。

這是矗立在大昭寺門前的吉祥經幢。一面欣賞它的高聳入雲,一面情不自禁繞著四方基座轉了三匝——在信仰面前,人類是那么的渺小。這使我驀然想起那句古詩:“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

大昭寺門前的這個小屋保護的是“唐吐蕃會盟碑”——碑文記錄的是公元821年的“長慶會盟”。史載,大唐自公元706年的神龍會盟到821年,與吐蕃共有9次會盟,而唯有最後這次“長慶會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和平,雙方均按照會盟約定履行了承諾。
大昭寺門前的正中,有一方被白色欄杆圍起來的空地。那塊周遭不過四十多米的空地上,聚集著不少前來磕長頭的朝聖者。他們大多長袍加身、臉色醬紅,一看就知道是生活在距離太陽最近的藏民。有的朝聖者禮拜結束後,收拾下隨身物品便會離開;也有的會坐在柔軟的墊子上,與同行而來的夥伴悄聲聊天……我想,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應該不是形式,而是信仰的純粹。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來大昭寺朝聖?這與釋迦牟尼佛的12歲等身像密切相連。目前,存世的釋迦摩尼佛等身像共有3尊,拉薩的大昭寺、小昭寺分別供養著12歲、8歲的等身像,而另一尊25歲(一說35歲)的等身像則被供奉在印度。
大昭寺建於公元642年,是由吐蕃王朝的創始人松贊幹布所建,目的就是要供奉釋迦牟尼佛的12歲等身像。這還要從一名偉大的女性文成公主說起。
公元403年,呂光建立的後梁被後秦所滅,這尊佛祖的12歲等身像又被迎請到了後秦的都城長安。唐太宗貞觀年間,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幹布入藏時,將這尊佛像帶去供奉在了小昭寺,而當時在大昭寺供奉的則是佛祖8歲的等身像。此後,隨著時局的變化,當地人為提防唐軍搶走這尊佛像,將其秘密轉移到大昭寺,並藏於一間暗室之內。至唐中宗景龍年間,金城公主入藏。她四處奔波尋找這尊佛像,最終從暗室再次請出佛像供奉於大昭寺。隨之,她將來自尼泊爾的尺尊公主——松贊幹布的第一任妻子,陪嫁的佛祖8歲等身像請至小昭寺繼續供奉。

去西藏之前,我的電腦裏已經有了這張圖片,但並不知道這是8歲還是12歲的等身像。據說,這兩尊佛像只是大小有別,其他基本一致——我現在依然不知道。因為在大昭寺,我沒有看到佛像。至於什么原因,很快就有答案了。
經過那些朝拜者,我徑直走向了一條狹窄的通道——在那裏排隊的人都戴著一頂氈帽。遺憾的是,一到通道入口,我便被守護在那裏的人勸回了遊客通道。具體原因無從得知,但想來大抵也像北京的雍和宮吧,供養人與普通信眾或遊客是有區別的。
大昭寺分上下兩層。雖然被冠以“大”字,但其內部空間並不大。進入內部之前,最先看到也是四大天王。但卻不是建制開闊的“天王殿”,而是略顯窄小的過道。
在一層,沿著僅夠兩三人並肩而行的走廊,鋪展在眼前的,是那些經驗了千年時光的壁畫。色彩滄桑而陳舊,每一寸肌理似乎都煥發著絲滑的酥油氣息。盡管我了解一些佛教故事,也讀過少許經書,但那些壁畫我只能看懂部分——我總是記不住那些彩衣飄飄的美妙人物。每當為此感歎智識淺薄時,我總會想起不識字的六祖慧能。智慧通常與知識沒有太多關系,而是與悟性及空性相互依存。

沿著窄小的樓梯上到二層。我一連轉了幾圈都是在觀察金頂輝煌的建築風格——融合藏、唐、尼泊爾及印度於一體。在循環往複的遊走中,我仿佛一個迷失在高處的人,忘記了自己的初衷——觀瞻佛祖的12歲等身像及那顆真正的天珠。就這樣,我完美錯過了這尊佛陀親自開光、加持,並授記的佛像:“看到覺沃佛,就像看到我一樣。”
帶著滿心的混沌走出大昭寺,拉薩的天空依然藍得令人沉醉而靜和。而我也沒有因為這次“錯過”而有懊悔——第一次遊覽西南神聖的壯美山河,誰能不留下些許遺憾呢?機緣本身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更何況,能有宛若微醺一般的參觀經驗,也是一種美好收獲吧。
幾天後,在返京的火車上,遇見一位美麗的姐姐。從陌生到逐漸熟悉的閑聊中,獲悉她是跟隨上師專門禮佛的。她的虔誠不僅在於人靜心美,也體現在她為大昭寺佛像的“貼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位姐姐帶來的靈感,我在幾個月之後寫出了一篇小小說——以佛祖上班的冷眼旁觀,表達“凡是求諸己”的精神內核。
最初,我本想去掉標題裏的“西藏”二字,但又覺得不妥遂保留了下來。但在我看來,不只是位於拉薩的大、小昭寺,包括全國各地的每一座寺觀,只要你喜歡,它們都是探尋自身靈魂的聖地。這不在於你有沒有祝禱叩拜,也不在於你是否貼金捐贈,而在於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你都葆有純粹的信仰。由此想到修行,大抵也像遊玩吧,刪繁就簡也就幾個字:“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一些遊覽tips

遊覽大昭寺最好早上去,下午有些殿會關門,遊客和朝聖者的遊覽路線也不同,如果需要參觀釋迦牟尼等身佛像店,最好跟著朝聖者的隊伍慢慢排隊進去看。
紮基寺被稱為拉薩的“財神廟”,據說這裏求財很靈,所以香火特別的旺,尤其是禮拜三,據說是最靈驗的一天,這天的人會非常的多,所以最好早早去。去的時候准備一瓶白酒、一條哈達,白酒交給僧人供養,哈達獻給紮吉娘娘。另外最好提前兌換一堆零錢,因為寺廟裏要錢的小孩和老人挺多,另外供養佛祖。據說寺內還有算命的,不過我沒注意過,想去試試的不妨去尋找一下。
拉薩河邊燒烤特別棒,也是我也沒少幹的一件事。約上三五好友,在河邊過個“林卡”,唱唱歌、喝喝酒,十足的舒適。每年夏天,仙足島東南角的拉薩河邊是拉薩人鬥風箏的場地,很是熱鬧,這個時候去拉薩可以去觀賞。

布達拉宮門票需要提前預約,可別忘了。可以帶上身份證在布達拉宮正門西側的預約處預約,也可以關注“布達拉宮官方平台”微信公眾號,在網上預約。
官方站點:http://www.potalapalace.cn/
拉薩特色酒店和精品客棧很多,住宿可以提前在網上預訂好。
西藏真的很大,好玩的景點數之不盡,雖然我已經幾十次進藏,但很多地方值得去探索。所以接下來我會整理一下西藏的好玩景點,做個系列和大家分享。希望有天我們會有緣在西藏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