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清寺,這座千年古刹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的天台山,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寺院之一。它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被譽為天台宗的祖庭。

國清寺遊玩貼士

坐標:台州市天台縣國清寺村國赤路

門票:免費;開放時間:8:00-16:00

觀賞時間:梅花每年2月盛開,進入最佳時間;一天中,清晨寺院剛開門的時候,是遊覽國清寺的最佳時段。

寺院建築風格古樸莊嚴,它依山就勢,自然坐落。進入山門後,需要經過一條松竹掩映的幽深小道,有中國園林“曲徑通幽”的意境。

直至今日,國清寺依舊是純粹的佛教修行道場,不是純粹的旅遊景點,香客遊客免費進寺,保持著古老而純淨的禪林風氣。

國清寺的曆史與一位時代高僧智者大師有關

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

百度搜索,智者大師在世時繪制了寺院的藍圖,但未及動工便圓寂。臨終前,他留下遺言:“寺若成,國即清”。

隋煬帝楊廣,當時還是晉王,為了紀念智者大師,並遵循其遺願,派遣司馬王弘督建寺院,初名“天台寺”。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正式賜額“國清寺”。

從此,國清寺成為隋朝皇家寺院名揚天下。

步入院內帶著一顆虔誠的心,默默唱頌,細細觀摩,感受它深厚的曆史,領略這股清淨道風。

正值秋色,一絲小雨後,這裏空氣清雅,寺內隋塔周邊種植了百年楓樹,此時紅葉最為絢麗,佛塔與紅楓相映的禪意畫面。

雲霧山間繞,孤峰聳碧天

側眼望去,田野中聳立著一座隋塔,塔頂早已磨滅了尖形塔尖,看上去略有些殘破,卻掬顯得十分的古樸。

寺內秋色五彩斑斕,紅楓、黃葉、綠樹,層次分明,拍出來的圖片寧靜莊嚴,浸透著深厚的文化。

參觀寺內一株古老的梅樹,相傳是首任住持灌頂大師親手所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被譽為“隋梅”。

站在寺中央向兩邊望去,難以言喻的一份美感在內心中觸碰。

這裏,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令人覺得舒服到極致。

領略國清寺與中國許多傳統寺廟所不同的、獨特而古樸的“國際感”,它呈現出類似“異域風情”又道不名的獨特氣質。

之後,通過百度搜索,國清寺始建於隋代,其建築格局和風格保留了更多隋唐時期的古風,實為“唐風”。它是中國隋唐風格的“活化石”,在中國本土,寺廟曆經歲月的維護修繕大都發生變化,而國清寺恰恰在後世改建中被較完整的保存。

遊客中有人在講國清寺像日本寺廟,事實上,是日本寺廟在建築風格上很好的繼承了隋唐之風。

這源於大唐的經濟繁榮、文化包容、外交開放、藝術成就被複制模擬。

國清寺保存完好的隋唐古風,在中國反而顯得“稀有”。

高聳的隋塔是空筒結構磚塔,其造型簡潔古樸。如今破損得已經看不出塔身上的浮雕門龕和紋飾,隱約帶有古印度藝術的影子。

這也是佛教早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時,希臘文明與印度佛教藝術融合的痕跡,它經由西域傳至中原,在國清寺中留下痕跡,也為它增添了一絲遙遠而古老的“西域風情”。

國清寺的僧人們會親自下地勞作,依然堅持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傳統。

寺前有大片的稻田、菜地,這份將最高深的佛法與最樸實的勞動相結合的氣息,使得國清寺充滿了一種親切的、接地氣的“生活禪意”。正是國清寺最迷人的魅力。

國清寺的曆史不僅記錄在典籍中,也流傳在生動的故事裏。

傳說,這株梅樹曆經滄桑,曾一度枯萎,讓人驚訝的是,在新中國建立後,寺宇重修時又奇跡般地煥發生機,花開繁盛。

人們便將其視為國清寺千年法脈不絕的象征。

且有 “一行到此水西流”的傳說

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高僧一行禪師曾到國清寺求學。

據傳,他到達寺前時,寺前的豐幹橋下原本東流的溪水,突然為之西流,仿佛山水皆有靈性,歡迎這位大學者的到來。

寺外現在仍立有石碑,刻書“一行到此水西流”,記錄著一行法師“千裏求算,澗水為之西流”的千古佳話。

再說說,寺內珍藏的那幅書法瑰寶:王羲之獨筆“鵝”字碑

它讓我想起王曦之寫字換鵝的故事:

傳聞,有一名道士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很想請王羲之手寫一卷《黃庭經》。但他知道這位大書法家是不會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

道士費腦思索了很久,有一天他聽說,王羲之特別喜歡大白鵝,便腦筋急轉彎,想出了一個妙計。他在道觀裏養了一群品種優良的大白鵝,坐等王羲之的到來。

而那頭王羲之聽說道士的道觀裏有好鵝,自然要前去觀看。當他走到那座道觀附近時,正好河裏有一群鵝在水面上自由自在地遊玩著, 它們的羽毛分外的雪白,與碧綠的河水相映成趣,著實令人喜愛。

王羲之對河裏的這群鵝喜歡得不得了, 就想用錢買下它們。 結果道士笑著說:“既然您這么喜歡這群鵝, 就把這群鵝全部送您了”。不過有個條件,您能不能替我寫一卷《黃庭經》呢?”

愛鵝心切的王羲之二話沒說,當場就為道土提筆寫了一卷《黃庭經》,然後喜滋滋地趕著那群白回家了。

故事是真實的。只是,這獨筆“鵝”字是嫁接的,左側“我”部分是由清代曹掄花費7年時間研究臨摹,但與原作風格基本一致,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

這趟浙東南之行,探訪國清寺,它深厚的曆史,清淨的道風,令我印象深刻,更驚訝於這座名寺古刹的隱世,還有一分不收的門票,斑駁陳舊的紅牆殿宇,走過的是寧靜與安詳,它保持著修行聖地的本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