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的甘露寺,這是一座皇家寺院,山門至今還懸掛著康熙皇帝的禦筆賜匾。甘露寺為全國重點寺院,1990年九華山佛學院曾於此創辦。雖擁有這么多光環,但都不影響它的鮮為人知。甘露寺地處九華山進山的必經之地,但受景區交通等因素的影響,這裏不見擁擠的遊人,獨守著一份清靜。

甘露寺,又名甘露禪林,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這是一座祈願眾生安康的藥師道場,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曆史。為什么在地藏菩薩的道場裏有一處藥師道場,這還得從玉琳國師說起,玉琳國師就是清朝臨濟宗高僧萬金和尚,專修藥師法門而得大成就,曾被順治皇帝敕封為國師,甘露寺是玉琳國師所開創。

寺院曆史

甘露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雲遊九華,途經此地,見此處幽草蔽天,清泉漱石,乃贊曰“此地山水環繞,若構蘭若,代有高僧”。時居伏虎洞的洞庵(一稱“洞安”)和尚聞之,旋即離洞,發心募建叢林。青陽老田吳村吳爾俊慨然以山業施之,破土建寺。動工前夜,滿山松針盡掛甘露,人稱奇跡,故得“甘露庵”名。洞庵法師在此兩度登壇傳戒後,退居伏虎洞。乾隆年間(1736-1795)住持僧傳燈、優曇相繼擴充殿宇,開壇傳戒,寺成叢林。道光十六年(1836)住持僧青蓮擴建。鹹豐三年(1853)住持僧聖傳,時寺遭兵火。鹹豐八年(1858)住持僧恩浩重修。同治三年(1864)複遭兵毀,次年住持僧法源重修。同治五年(1866)住持僧大慧。光緒十八年(1892)住持僧妙林。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僧大航募修,並於次年入京請回《藏經》一部。光緒末年甘露寺都監僧常恩,91歲時自以香湯沐浴,更衣禮佛,與眾辭行,端坐蒲團,安詳而逝,裝缸3年零6個月,肉身不腐,其徒裝金供奉,後毀於文革。

民國初住持僧常賢,謹遵佛制,添建殿宇。1944年住持僧寬餘。1946年住持僧寬德。1949年住持僧寬餘。1956年青陽縣人民政府重修寺院。

改革開放以來,1983年甘露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九華山管理處再修。1985年重塑佛像並上漆、貼金。1990年在此開辦九華山佛學院。2004年12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的九華山甘露寺
1980年的九華山甘露寺

寺院建築及佛像

甘露寺依山就勢而建,高達五層,主要包括三組民居式建築與兩座宮殿式建築,具體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藏經樓、觀音殿、古木樓、啟聖樓、五觀堂等。受地形影響,並沒有嚴格采用中軸線嚴謹對稱的布局。

靠北的天王殿和知客堂兩組建築布置在高2.5米的台基上,三層閣樓,其中知客堂牆上開四層窗戶,實際只有三層,開設頂層窗戶,增加了層次感。天王殿南為高15米的大雄寶殿,前有伴廊,殿身築在6.8米的台基上,寬17米,深15.5米。大殿東為兩層走馬通樓(古木樓),內天井,進深22米,寬15米,樓層上下分別為祖師殿、甘露講堂等。從大殿向南上行是藏經樓,一層為藥師殿。再向南上行是仁公紀念廣場。

甘露寺建築高低錯落有致,曲徑回廊,結構巧妙,每一處回廊都留有餘地,無論你走到哪個角落,都可以四通八達。寺內有三個天井、上百個外窗,屋面為硬山兩落水或四落水,而大殿為歇山頂。全寺殿宇寬宏,樓閣整齊,背倚青山,前有流水,極富詩情畫意。古人宿此寺中,曾有“屋角泉聲落,床頭嵐氣過”,“到此禪關宿,方知山色多”的詩句。

山門

甘露寺的山門踞於寺院的最北端,宮殿式風格,上覆綠色琉璃瓦,飛簷高翹,氣勢恢宏。簷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雕刻細致,栩栩如生。山門兩側楹聯:引大海之法流傳智燈之長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楹聯為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1931-2023)先生題寫。

走進山門,迎面是一尊大肚彌勒浮雕,袒胸露懷,笑容可掬。浮雕四周是甘露寺住持藏學法師書寫的《彌勒菩薩贊偈》。

大肚彌勒是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常見於漢傳佛教寺院。布袋和尚名為契此,唐末五代僧人,浙江奉化人,常露腹歡喜,手執布袋,禪機幽默,所以被稱為布袋和尚,民間相傳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類似還有唐代九華山僧人金喬覺被民間視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同樣是出於宗教以及信眾需要。不過九華山要比浙江奉化雪竇山幸運,隨著明清時期佛教世俗化以及白蓮教的影響,漢傳佛教界最終確定了以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為核心的四大菩薩信仰,九華山也拿到了四大佛教名山最後的入場券。

大雄寶殿

進山門右轉沿通道穿行,上行即是大雄寶殿。甘露寺的大雄寶殿是一座宮殿式建築,多采用木質結構,精致的瓦楞、牆角、窗欞和柱基上的雕花,都在顯示昔日的細致講究。

大殿匾額字體遒勁,為光緒乙未孟冬楊葆鏞所書。殿外立柱上書有對聯“佛說法時白鹿銜花猿獻果,僧談經處青龍側目虎低頭”,殿內柱上有對聯“蓮花妙相只是聞思修一味圓通,貝葉真經不出戒定慧三條法律”。

在大殿前的庭院裏,並沒有常見的巨型香爐,取而代之的是一盆蓮花。多年來甘露寺也一直秉承仁德老和尚(1926-2001)拒絕商業行為的傳統,不求財,不攀緣,只願保持寺院的清淨莊嚴。在九華山日益喧囂的商業氛圍中,甘露寺獨守著蓮花佛國的一方淨土。

走進大殿內部,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法相莊嚴,旁邊是阿難和迦葉兩位尊者。佛前香案上有大銅香爐一具,左右高燭對立,佛前經幡低垂。佛陀身後兩側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大殿左右牆壁上是五百羅漢彩繪,門內兩側有大鍾巨鼓。整個大殿肅穆安詳,古色古香。

古木樓

大雄寶殿東側是古木樓,當前的甘露寺複建於文革之後,值得慶幸的是曆經風雨保留下來這座古建築,古木樓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迄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作為清代的徽派大型木樓能保存完好,在安徽古建築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風風雨雨三百年,如今的古木樓仍然矗立在這裏,深厚而淡定。

這座徽派古木樓是典型的中央天井全木結構,雕梁畫棟,十分精美。祖師殿位於古木樓,中供玉琳法師,兩側是洞安禪師和仁德老和尚。玉琳國師即萬金和尚,他信奉藥師如來,一生弘揚藥師精神,是甘露寺的倡立者。洞安禪師是甘露寺的募建者。仁德老和尚在文革後中興甘露寺,並在此創建九華山佛學院。

1990年,仁德老和尚和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法師在甘露寺古木樓創建九華山佛學院,該院始終堅持“教書育人、學修並重、戒定慧並舉”的教學方針,秉承“誓作地藏真子,願為南山孤臣”的院訓,並實行嚴格上殿、過堂、布薩、結夏、拜山等宗教生活,如今已經走過30多年曆史。

九華山佛學院的原教學場地位於古木樓二層,取名甘露講堂,僧侶們曾在這裏聽經學習,經懺唱誦。同時九華山佛學院還出了一本佛教期刊,亦取名《甘露》,很具有如甘露般遍灑人間佛心禪語的意境。

多寶廣場

古木樓東側有一條幽深的石板道,通往寺院的東北區域,這裏有多寶廣場。多寶廣場是僧眾鍛煉身體的地方,憑欄遠眺,一覽山色。

多寶廣場西側有一棵金錢樹,已有500年曆史,民間寓意財源滾滾。

金錢樹,俗稱搖錢樹,與娃娃魚、叮當鳥並稱九華三寶。金錢柳學名叫青錢柳,是僅存於中國的瀕危珍稀樹種。每當陽春三月,金錢柳開出嫩綠的花,花單性,雌唯同株,其果莢成扁圓形帶盤狀翅,乍看似花瓣,瓣瓣疊加,仰望樹上極似一串串古銅錢垂掛,故稱“青錢柳”;秋天果莢成熟時,呈金黃色,所以又稱“金錢柳”。目前主要分布在甘露寺、上禪堂、肉身寶殿、祇園寺、百歲宮、閔公殿等地。

藥師殿(真身殿)

原路返回登石級而上,是藏經樓(即藥師殿)和啟聖樓,最高處是仁公紀念廣場。藏經樓建成於1997年,兩層歇山頂殿宇,琉璃碧瓦。一層為藥師殿和真身點,二層為藏經閣。

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強調十方佛的概念,認為在十方中都有無量諸佛教化眾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而東方就是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

東方淨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的美好世界。中國大乘佛教經典《藥師經》上說,藥師佛曾發下十二個大願,要為眾生消除各種災難,降臨各種福澤。信徒們相信,口誦藥師佛號,可免於牢獄、鞭撻、饑餓、缺醫少藥、醜陋愚昧、聾盲跛足、身攣背駝、瘋顛臆語等痛苦。大乘佛教《三寶大贊》之一的《藥師贊》中贊頌藥師佛:“藥師佛延壽王,光臨水月壇場;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難消災障,懺悔眾等三世罪,願祈福壽綿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

在藥師佛後身,即是慧成和尚肉身。

慧成和尚,俗名俞德水,安徽蕪湖人,仁德老和尚弟子,1986年於九華山祇園寺受具足戒,後回蕪湖當塗白雲寺修行,2002年圓寂,弟子尊其願坐缸三年,2004年開缸真身不腐。慧成和尚並不是甘露寺的僧人,但生前囑托弟子希望能到甘露寺,所以供奉於此。

啟聖樓

藏經樓東側有一座兩層徽派小樓,叫啟聖樓,是藏學法師自行設計的禪房,一窗一閣,古樸自然。進門一原木上法師所書“叢林以無事為興盛”,其中深意,亦是足以讓人收攝身心,淨潔語意。進門左轉是會客廳,擺放一長條木桌,木桌盡頭是一尊佛像,牆上為法師所書“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啟聖樓二層有個露台,一張石台上常年擺放著茶具。放眼遠山,雲霧繚繞,百歲宮五百羅漢堂、天台峰隱約可見。

仁公紀念廣場

從啟聖樓再沿石級向上,穿過地藏菩薩浮雕即是仁公紀念廣場,正中是仁德老和尚的青銅雕像,這座雕像長住在九華山佛學院古木樓後的高台之上,2006年由仁公弟子聖輝大和尚為其揭幕開光。甘露寺的建築取名啟聖樓、懷仁樓、思源樓,也是為了紀念仁德老和尚以及他所創立的九華山佛學院。廣場靠南是金地藏青銅造像,兩側是閔公和道明父子。

觀音殿

甘露寺的北門平時關閉,從西南門進出,進門即是觀音殿。

觀音殿供奉水月觀音,這也是九華山唯一的水月觀音像。

水月觀音在宋元時期非常流行,直到明清仍可見影響,尤其是其遊戲坐姿,在其它菩薩造像中也常被采用。水月與象征普陀洛伽山的岩石(即觀音道場)是造像的主要元素,菩薩舒姿坐於岩石上作觀想狀,仿佛正看著水中之月,這是佛教中一種虛幻和短暫的象征。

九華山最美齋堂

甘露寺齋堂位於寺院西北,齋堂從設計施工到桌椅板凳,全是藏學法師帶領僧眾們親自制作完成,寬敞明亮,古樸簡約,窗外即山色,堪稱九華山最美齋堂。如果希望到甘露寺吃齋飯,需提前聯系客堂。

甘露寺沒有金碧輝煌的大殿,也沒有人聲鼎沸的香客,但這裏有被翻卷得邊角殘破的經書,有被敲擊的顏面斑駁的木魚,晨鍾暮鼓,磬魚梵唄。徜徉在甘露寺,時光仿佛是靜止的。這裏輕風拂林,鳥鳴空山,處處是景。

寺院住持

藏學法師,1969年生於湖北孝感,1990年禮九華山方丈仁德大和尚剃度出家,同年3月進入九華山佛學院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96年隨仁德大和尚出訪新加坡,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舉辦了"九華山佛學院曆屆僧書畫展",其後又隨仁德大和尚出訪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家。藏學法師曾擔任九華山佛學院院長、禪宗祖庭三祖寺住持。

我們都知道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地藏王菩薩的重要精神內涵之一就是孝道,而藏學法師則是不折不扣的孝子,他是一個為了母親而出家的僧人。1990年為了尋找離家出走的母親來到九華山,本想把削發為尼的母親帶回老家,溝通無果後他便選擇留下來陪母親,1990年他考進九華山佛學院,1992年作為佛學院首屆畢業生留校任教,這一轉眼已經30年。

1990年,聖輝法師應恩師仁德長老召喚,奉命於困難之時,參與九華山佛學院的創辦工作,並擔任副院長兼教務長,由於九華山佛學院注重“學修一體化”、“學院叢林化”,其辦學特色和成績得到已故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的高度肯定。1992年,聖輝法師因為工作關系回到中國佛學院工作,將佛學院修學的重任交給了首屆畢業生,包括延續、果卓、寬容、藏學等十位年輕法師。這十位年輕法師也在仁德長老的繼續領導和栽培下,任勞任怨,辛勤教學,至心同心,讓九華山教育事業得以延續和提升。

2000年,藏學法師開始擔任甘露寺住持和九華山佛學院院長。他提倡的辦學方針是 "無事為興,無為而治" ,對此他這樣解釋,“就是在沒有事情的時候,是我們這個學院最興盛的時候,我們不要求轟轟烈烈,我們要的是我們一個整體生活,包括我們內心的寧靜,無為而治當然不是說什么都不做,更希望我們的身心能夠與這個世界相融合,讓我們的身心徹底的釋放,去擁抱這個世界。”

初見藏學法師,並不像大寺院的當家師,看起來有些不修邊幅,洗得褪色的棉布大褂,黝黑消瘦的面容,言談舉止透著自在灑脫。深入接觸後,便發現他的才華橫溢,風趣幽默,還有內心的樸實和智慧。

藏學法師熱愛文學,1998年開始散文創作,先後在《美文》、《天涯》、《散文》、《北京文學》、《佛教文化》等雜志上發表文章。曾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的資助下到安徽大學中文系進修。近些年出版的作品有:《轉眼看世間》、《但信佛無言》、《願我來世身如琉璃》。他的文字溫暖而有深度,充滿對出世生活的真情投入。這些書在甘露寺可以結緣,淘寶京東也可以買到。

《轉眼看世間》以純淨的文字,非凡的才情,展示了一位出世禪者對生命真諦的冥思與追尋。藏學法師於青燈黃卷之隙,朝聖禮佛之餘,寫出了這本至情至性的當代佛門文學珍品。本書是作者的散文集,所寫的是作為一個佛門禪宗弟子眼中的世界和人生。

《但信佛無言》中共收錄了《放下的覺悟》等五篇作品,文字飽含禪機,語言親切可人。《但信佛無言》是體現藏學法師思想體系最好的書稿之一,書中用清新的語言為讀者拂去了生活中的凡塵,打開了一片清涼世界。讓今日困擾於忙碌的都市人,可以停下腳步,為疲憊的身心做一次文字有氧之旅。

《願我來世身如琉璃》是藏學法師關於《藥師經》的演講記錄整理。藏學法師避開傳統的注經模式,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觸及古老的文化和智慧,通過淺顯易懂的講述,闡發出晦澀經文裏流淌著的樸實又美好的慈悲和意向,給讀者呈上了一份滋潤身心的好湯。《願我來世身如琉璃》文字清新流暢,亦莊亦諧。藏學法師沒有端出一副高高在上、神秘莫測的姿態,反而盡可能的剝去人生哲理鮮亮的外衣,將最核心、最樸素的道理奉獻給大家。

藏學法師也熱愛書法,在甘露寺隨處可見他的作品,且識別度很高,很多人稱為“藏體”,古樸純粹,充滿禪趣,透著一股由繁入簡的超然與回歸。

藏學法師的這幅作品是藥師如來的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搙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南懷瑾大師在《藥師經的濟世觀》中說,“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真正的發願”,否則不可能成就菩提道業。藏學法師致力於藥師文化的研究,對《藥師經》有深刻的理解,藥師如來這第一大願,大概就是藏學法師的大願吧。

友情提示

1、甘露寺地處半山腰,距景區入口5公裏,不需要購買門票。

2、甘露寺北門(正門)常年關閉,平時從西南門進出。

3、甘露寺對外提供住宿和素齋,需提前電話確認。

4、甘露寺停車位有限,盡量從山下遊客服務中心乘坐景區巴士前往,通常司機默認所有乘客直接到終點站迎仙橋(即景區入口),中途不停車。所以上車時一定提前告知司機在甘露寺下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