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山西省轄地級市,古稱雲中、平城、雲州,別稱中國煤都,大同地處晉北大同盆地中心、黃土高原東北,是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扼晉冀蒙咽喉要道,北隔長城與內蒙古接壤,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大同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曾為三朝都城、兩朝重鎮,大同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以平城文化、邊塞文化和佛教文化為代表。名勝古跡有雲岡石窟、北嶽恒山、懸空寺、華嚴寺等。大同還是我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

PART 1. 城市印象

煤都

大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據資料顯示,大同的煤炭儲量曾占據全國的1/8,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煤都”。

大同市每天有數以萬噸計的煤炭被運輸至每個亟需能源的角落,有“點亮全國一半燈,暖熱華北一半炕”的說法。

▲ 山西煤田分布圖

大同為什么這么多煤礦?

大同煤礦資源豐富,主要原因有:

資源豐富,山西是中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探明儲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大同,煤炭儲量巨大。

地質條件,山西的地質構造適宜煤炭開采,許多煤層平緩、埋藏淺,地質構造簡單,賦存穩定,易於開發,開采成本相對較低。

經濟依賴,山西省承擔著保障全國能源供應的重要任務,煤炭產業在山西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長期以來是地方經濟的支柱,對稅收和就業貢獻巨大,因此煤炭資源得到了大規模開發。

古都

大同擁有2300多年的建置史和1700多年的城市發展史,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和大同)。在曆史上曾是北魏的京都,遼金的陪都,明清時期的軍事重鎮。

大同地處山西省北端,曆史上一直被稱為“北方鎖鑰”,是中原漢民族與草原民族爭戰拉鋸之地,也是農耕文明的最外延。

北魏時期,大同作為首都,成為以鮮卑族為主體的北方各少數民族與廣大漢族民眾相互融合的中心。眾多的文物古跡,如雲岡石窟、華嚴寺等,這些文化遺產見證了千年古城厚重的底蘊。

PART 2. 必去景點

大同博物館

全國唯一的北朝藝術博物館

大同市博物館,位於大同市平城區,最早為成立於1959年的大同市文物陳列館,1963年更名為大同市博物館,新館於2014年12月31日開館,占地面積約5萬平米。

大同市博物館下轄九座分館: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大同紅色記憶館、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明堂遺址博物館、北朝博物館、魁星文化博物館、平城記憶館、梁思成紀念館、魏碑書法家張靄堂故居紀念館,這種總分館模式在全國博物館中較為罕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展示體系。

現有館藏文物17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3000餘件(套)。以彰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邊陲重鎮文化、宗教文化特征而著稱,集中表現大同地域的融合基因,特別是北魏、遼、金三代的精品文物享有盛譽。

大同博物館的整體外觀設計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崔凱先生完成。

建築造型宛若行將騰飛的巨龍,融合了大同火山群、龍壁文化和雲岡石窟空間演化的文化元素,通過對異型建築空間的升騰動態進行典型刻畫,整個建築形體環繞中央大廳以螺旋型的空間結構環繞形成一個整體。其獨特的建築造型堪比盧浮宮,成為大同市的文化地標之一。

進入博物館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大型壁畫《北魏貴胄出行圖》,高15米,寬50米,牛拉鱉甲車。創作原型來自大同北魏壁畫墓“出行圖”,展現了北魏貴胄出行的宏大場面。

鎮館之寶有:

北魏司馬金龍墓木板漆屏風畫

來自16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這不僅是漆器中的珍品,也是北魏繪畫史上的佳作。它分四層,展現了帝王將相、烈女、古賢、孝子等傳統故事,色彩富麗、邊框裝飾精巧,仿佛是一部古代的“連環畫”。

司馬金龍墓石雕棺床

北魏時期的石雕藝術精品,長241厘米,寬133厘米,高51厘米,細砂岩質,呈倒“山”字形。上面雕有舞蹈及各持樂器的伎樂童子、神獸等,下面邊框飾水波紋,床足雕出四個肌體雄健,雙手托舉的力士,展現了北魏石雕的卓越技藝。

北魏玻璃器

沒想到遠在北魏就有了如此精美的玻璃器。這兩件文物的出土證明了北魏時期人們已經擁有了這樣漂亮的器皿,顏色絢麗,就算是拿到現代,這種形制的器皿也絕不過時。

元代廣寒宮影青釉瓷枕

元代景德鎮影青瓷器。瓷枕長32厘米,寬16厘米,高15.3厘米,座為長方形,瓷枕整體為富麗堂皇的宮殿造型。

北魏石雕鎮墓武士

屬於北魏的獨特“表情包”,一定要看看這些石雕武士像。他們不僅表情、姿勢各異,從外貌來看似乎連國籍也不盡相同,展現了北魏時期文化的多元性武士像。

北魏的釉陶俑陣

排列整齊,數量和規模讓人歎為觀止,從這浩浩蕩蕩的陣勢裏,人們仿佛看到了北魏步兵、騎兵的生猛威武。陶俑表情生動,衣著服飾明顯呈現出漢族和少數民族風格上的交融,強烈的北魏融合之風撲面而來。

遼代琉璃纏枝花棺

棺身前高大後窄小,側壁和後端分別浮雕以二方連續布局的纏枝牡丹花紋與帶狀的卷草紋,棺座周圍鏤雕壼門。釉色搭配明快,紋飾繁而不亂,布局嚴謹,層次分明,反映了遼三彩的高超藝術水平。

羅地絲繡雲鶴紋氅衣

穿法類似現在的披風。其上繡了104只仙鶴,以不同的姿態穿梭於雲紋中,寓意“百鶴和鳴福壽高”。金代絲織手工業繁榮發達的有力見證,填補了中華絲綢史上的空白。

預約方式:

“大同市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可分時段免費實名預約,有9-11點,11-14點、14:00-16:30三個時段,最多可預約7天內門票。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場),

每周一(不含法定節假日)、除夕、正月初一閉館。

雲岡石窟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雲岡石窟,原名靈岩寺、石佛寺。位於大同市西郊17公裏處的武州山南麓,雲岡石窟的開鑿始於北魏時期,雲岡石窟的開鑿曆時約150年,曆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餘尊,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雲岡石窟的遺產區面積為348.75公頃,緩沖區面積為846.81公頃。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時間從386年到534年。

中國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

雲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開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雲岡石窟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胡韻最為濃鬱,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

酈道元的《水經注》中記錄了當年開鑿雲岡石窟時的壯景:“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

▲ 雲岡石窟導覽圖

雲岡石窟的開鑿始於北魏文成帝複法後的和平年間(460-465年),興盛於北魏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間(477-494年),衰微於遷都洛陽後的北魏後期(494-525年)。

雲岡石窟的絕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後期雕造的。參照考古學家宿白的研究,依據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雲岡石窟可分三期。

第一期是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年),主要是雲岡石窟16-20窟(“曇曜五窟”),各窟大體上都模擬橢圓形平面、穹窿頂的草廬形式,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佛、當今佛和未來佛)和千佛,主像形體高大,占據窟內面積的大部分。

第二期自文成帝以後到遷都洛陽以前的孝文帝時期(465-494年), 是除了曇曜五窟外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這個時期建設規模擴大化、洞窟形制多樣化、圖像內容多元化,相比第一期大像少,且造型不如過去雄偉,但雕刻的內容和題材多樣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養人行列,佛造像的服飾開始向漢族衣冠服飾轉化。

▲ 雲岡第11窟“七立佛”

第三期是魏孝文帝太和19年~北魏正光五年(494-524年),此時北魏遷都洛陽,雲岡石窟的皇家營造結束,進入後期的民間補刻,中小窟龕開始遍布崖面,塔窟為流行的窟式之一。洞窟內部日益方整,窟口外面的崖面上出現了券面和力士等雕飾,這種雕飾愈晚愈繁縟。

▲ 雲岡第6窟塔柱上的白象

預約方式:

“雲岡石窟”官方微信公眾號可分時段預約購票(8:30-12:30場和12:30-16:30場),成人門票100元,最多可預約5天門票。

開放時間:8:30-16:30

懸空寺

全球十大最奇險建築之一

懸空寺,原叫“玄空閣”,位於大同市渾源縣的恒山磁窯峽翠屏峰西側,古時候磁窯有天險之稱。

懸空寺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建築群,距地面高約60米,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曆年河床淤積,現僅剩58米。文物建築物面積472平方米,寺前平台面積726平方米,占地面積約921平方米。

懸空寺是中國現存較早、保存較為完好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為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勝景。懸空寺被唐代大詩人李白贊為“壯觀”,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驚歎為“天下巨觀”,2010年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全球十大最奇險建築” 。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曆代皆有修繕,其中金、元時期,南樓、北樓及懸空棧橋已大致形成現今的空間格局,中華民國時期的懸空寺與與如今所見基本一致,且現存建築主要為明清時期修建。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年)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後天師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懸空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雖創建時的建築遺存和格局欠詳,但現今懸空寺的空間位置和構築方法繼承了北魏時期的主要特征。

懸空寺上載危崖,下臨深穀,背岩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即建於懸絕壁半腰間的表面岩層斷裂所形成的進深凹陷之中,且整個建築群體沿山峰的南北走向由南向北逐步升高。懸空寺修建在凹陷的山腰上,一方面可以避免建築被風雨摧殘和太陽暴曬,從而能減緩木材因風蝕、雨蝕、日曬造成的風化和腐爛;另一方面還可以避免滾石落下來砸到懸空寺。

懸空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呈南北走向多層次的橫向布局,總體布局為 “一院二樓”,南端為一座懸空寺院, 北邊為兩座懸空飛樓。

懸空寺院包括了大雄寶殿、太乙殿、關帝殿、鍾樓、鼓樓、送子觀音殿、伽藍殿等,南樓有純陽宮 、 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樓有三教殿、四佛殿、三聖殿。殿樓的分布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布局緊湊,錯落相依。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簷有單簷、重簷、三層簷,結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鬥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中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 佛堂院
▲ 雷音殿

預約方式:

“恒山景區”官方微信公眾號(恒山景區和永寧寺的門票也可在此平台購買)可預約購買懸空寺的入園門票成人票價15元,登臨門票成人票價100元。

(懸空寺景區有兩道門票,由於懸空寺內通道僅能容納1人通行,登臨人數每日限額最多為3000人)

開放時間:

8:30-16:30

大同古城牆

北方鎖鑰

大同古城牆,位於大同市的平城區,是中國現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大同城牆的建造始於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置雲中、雁門、代郡”,是大同地區設郡建城的開始。北魏時期拓跋氏定都平城(今大同)後大規模修建。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在舊土城基礎上增築,形成今日規模。現存城牆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漢、魏、唐、遼、金、元舊城基礎上於明洪武五年增築而成。

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大同是以軍事重鎮而揚名四海。由於它在北部邊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的軍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即所謂“屏全晉而拱神京”。再加之其布防之嚴密,設施之堅固,建築之高大,在我國古代城防建設史上也屬少見。囚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鎮”和“北方鎖鑰”之譽。

城牆總周長7.4公裏,面積3.28平方公裏,設有四門及甕城,城門上各建城樓。主城門設四座,東南西北分別為和陽門、永泰門、清遠門、武定門,為保證交通便利,每個主門分設兩個小門,城門共計十二座,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

城牆四角建角樓,西北角有“乾樓”,高大瑰麗,為“大同八景”之一。

每條大街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樓,東有太平樓,南有鼓樓,西有鍾樓,北有魁星樓。城中心有4座精美的牌坊,稱四牌樓。如今這些建築多毀於近現代,只有鼓樓碩果獨存,仍然聳立在街心,“四牌樓”則只成了一個名字,其附近地區是大同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 乾樓

大同城牆兼具漢、蒙古和回等多種民族特色,城牆全長約6300多米,平均高度約12米,牆體寬度約7-8米,由青灰色石塊砌築而成,建築風格獨特且規模宏大。

大同城牆的防禦功能極為完善,城門設置形成了一個完美體系。大同城牆的外輪廓並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像齒輪一樣,凸凹相間排列有序,這種設計增強了城牆的防禦功能。

大同城牆的四個角樓處各建控軍台一座,這在國內其他古城牆中較為罕見,控軍台可以更好地觀察敵情、進行防禦。南城牆東部建有雁塔一座,這種做法在中國曆代城牆上是僅見的。

漫步大同古城牆,可以環城而行,全程約7.27公裏。

路途中推薦的拍攝打卡點有:

永泰門廣場、甕城、雁塔(文峰塔)、乾樓、控軍台、城牆夜景。

預約方式:免費開放,無需預約。

華嚴寺

最大的遼金佛教殿堂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平城區,總占地面積6.6萬平米,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三大遼代寺院之一(山西大同華嚴寺、天津薊縣獨樂寺、遼寧義縣奉國寺)。

大同華嚴寺始建於遼清寧八年(1062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華嚴寺是當時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吸引了眾多高僧前來弘法。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皇帝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雕印《契丹藏》全書五百七十九帙,於西京敕建大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安放,並於寺內“奉安諸帝石像、銅像”,使大華嚴寺成為皇家祖廟。遼代末年,寺院建築十之七八毀於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

華嚴寺的建築極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習慣東向而建的木構佛寺建築。華嚴寺的主要建築都是坐西朝東,建築依東西軸線布局,體現了遼代契丹族“以東為尊 逐日而居”的生活習俗。卻也存在著很多建築依然保留著傳統漢族建築的布局習慣,如海會殿依然坐北朝南,這是由於當時契丹族與漢族傳統風格得到了融合。

華嚴寺整體分為上下兩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除兩座主殿為遼金時期建築外,其餘皆為清朝時期重建。華嚴寺集中了遼金建築、小木作天宮樓閣、彩塑、壁畫等各類文物,均居同類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國建築史、宗教史和藝術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華嚴寺上寺的主殿,大殿建在高4米青磚台基上,月台敞朗,寬33米,深19米,與石級、勾欄構成凸字形平面,兩側為明朝時期增建的六角鍾鼓亭。殿身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簷廡殿頂,建築面積1443.5平方米,是中國現存遼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

殿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高4.5米,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為清朝時期補制,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最大的琉璃吻獸。

中國古代建築的鴟吻,是一種位於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裝飾構件。最早可追溯至兩漢時期,在結構上,鴟吻銜接殿頂正脊與垂脊之間的重要位置,使殿頂更加牢固、嚴密,並有防止雨水滲入的功能。在寓意上,古人認為鴟吻能辟火災,因此常被用作裝飾,以鎮宅辟火。

遼代塑像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佛壇上供奉有遼代塑像三十一尊,整體分成三部分。

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尊的彩塑位於中間一組;

以過去燃燈佛為主尊的雕像位於左邊一組;

以未來佛彌勒為主尊的彩塑位於右邊一組。

均為中國現存遼代彩塑藝術的珍品。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為最,其上身微裸,體型豐滿,線條流暢,雙手合十,置於胸前,兩面嘴唇微微一笑 ,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輕抬左腳,重心移向右腿,被鄭振鐸譽為“東方維納斯”。

預約方式:

“大同華嚴寺景區”官方微信公眾號可預約購票,最多可預定7日內門票,成人票價40元。

許多景點都可在此平台預約/購票,其中九龍壁、善化寺、關帝廟、法華寺、純陽宮、鼓樓、文廟、帝君廟、朔州崇福寺可免費預約,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成人門票30元,

開放時間:8:30-17:30

緊鄰華嚴寺的善化寺,同樣是遼金時代的寺廟,華嚴寺規模大,名氣也更大,善化寺則相對低調內斂。

華嚴寺是坐西朝東的寺院,這與契丹民族崇拜太陽的習俗有關,而善化寺則采取了漢地寺廟傳統的坐北朝南的規制;

華嚴寺的大雄寶殿是金代建築,而善化寺的大雄寶殿則是遼代建築;

華嚴寺分為上華嚴寺和下華嚴寺兩部分,而善化寺則以其沿中軸線的山門(天王殿)、三聖殿、大雄寶殿三座主體建築而聞名。

代王府

明代最大的王府建築群

代王府,位於大同平城區,古城的和陽街,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被譽為“小故宮”。代王府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19萬平米,有大小宮殿二十多座,房屋800餘間。代王府作為藩王府邸,占地面積遠超清代的“恭親王府”,它不僅是明代較大的王府建築群,更是整個明朝邊疆傳奇的見證者。

朱桂於洪武十四年被封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初四改封代王,成為明初九藩王之一。同年到大同就藩,隨後開始在遼金兩朝西京國子監的基礎上興建王府,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基本竣工。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社會時期,皇宮和王府是最重要的皇家建築之一。清代以前,王府一般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藩王駐地。其中,明代藩王府的規模都比較大,格局均是仿南京皇宮,僅規制低於皇宮;清代的親王則集中在北京,王府規模小,格局也與皇宮不同。

有明一代,全國各地王府甚多。然而,明末崇禎年間到清初順治年間,這些王府幾乎全部毀於大火。僅個別王府保存了個別建築至今。

大同代王府是眾多王府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代王府曆經了明王朝由建國而至失國的曆史過程,先後有11位代王在此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大同城,包括末代代王朱傳在內的明朝宗室200餘人全部被殺,隨後大順軍放火燒毀王府,僅府門前的照壁九龍壁幸存。

代王府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690米,東西寬260米,四面圍有數米高的牆垣。代王府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承運殿、圜殿、存心殿,是代藩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內廷的中心是長春宮、交泰殿、坤寧宮,是代王和代王妃居住的正宮。

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九龍壁,是代王府前的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曆史。九龍壁采用琉璃制作,具有極具氣勢的外觀。

九龍壁坐南朝北,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黃、綠、藍、紫、黑、白等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體由三部分組成:

底部為須彌座,中部為壁身,上部為壁頂。第一層是麒麟、獅子、猛虎、梅鹿、飛馬等,第二層是行龍。

代王府前的九龍壁是中國規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九龍壁,比北京北海九龍壁約長一倍,建造時間早300年,比故宮九龍壁長1/3、早400年。

大同九龍壁與北京故宮九龍壁、北京北海九龍壁合稱“明清三大九龍壁”,被譽為“九龍壁之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照壁,它的建築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造型最美。

預約方式:

免費開放,門口即可預約。

開放時間:8:30-17:30(17:00後不可入內)

大同土林

黃土高原上的“魔鬼城”

大同土林,當地人稱為“石板溝”,位於大同市雲州區杜莊村。東西約一公裏,南北長約3公裏的區域內,形成千姿百態的土台、土柱、土崖、土嶺等地貌,呈現出一處處鬼斧神工的藝術品。被稱為華北地區天然的“沉積學實驗室”,這裏是華北地區唯一的土林景觀。

土林景觀是一種獨特的地貌形態,主要由土狀堆積物在幹燥氣候條件下,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侵蝕作用形成。這種地貌特征表現為一系列土柱、土峰和土牆等,形狀各異,有的像塔、像城堡,有的像人、像動物。

據考證,大同土林形成於2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占地面積約達2700畝。它與西藏紮達土林、雲南元謀土林齊名,三者並稱為 “中國三大土林”。

在億萬年的地質運動持續影響,土壤在地質變遷以及風化侵蝕作用下,最終造就了一個仿若置身火星般奇妙的地方。每一處土林都像是火星奇特的地貌,充滿了神秘色彩。

大同土林的南段,有一方寧靜的小湖泊。當你佇立岸邊,舉目眺望,土林那冷峻的身姿倒映在湖中,湖光與土林相互映襯,凸顯出一種冷峻的美。

大同土林以其獨特的地貌形態而珍貴,土林中的土柱、土壁天然而成各種造型,宛如雕塑,令人稱奇。

土林在不同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的風采,或金光閃閃,或紅如火焰,氣勢恢宏,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聖地。

預約方式:

“大同土林”官方微信小程序即可購票,成人門票48元。

開放時間:8:00-17:00

大同火山群

中國著名的六大火山群之首

大同火山群,位於大同市雲州區和陽高縣境內,是中國著名的第四紀火山群,約260萬年前形成,是世界上唯一發育在黃土高原上的第四紀死火山群。

大同火山群已知有30餘座,集中於四個區域:東區在許堡、神泉寺一帶;西區指爪園與西坪北地區;南區是桑幹河以南;北區系大同市以北的山。

它們的海拔高度大多在1100米至1400餘米之間,大概是由於有平坦寬廣的河穀地貌的襯托,這些火山錐一個個猶如地底幽靈突兀而起,大多顯出一種威武與神秘,最為著名的火山有閣老山、黑山、狼窩山、金山、牌樓山、昊天山、馬蹄山等七處,它們均為截頂圓錐狀稀疏分散在近百萬平方米范圍內,均屬早已熄滅了的死火山。

▲ 大同火山群分布圖

根據火山外部形態特征,可分為四類:

一是穹窿狀的,由玄武岩組成,沒有火山口,如孤山和鵝毛疙瘩等;

二是殼狀的,由玄武岩組成,如肖家窯頭火山和大辛莊火山等;

三是半圓形的,系火山噴發物沿山前裂隙噴出,依山坡流動而成;

四是馬蹄狀的,由玄武岩流、火山碎屑互層組成,火山形成後,流水切穿火山口,形如馬蹄狀,如東坪山、金山等。

▲ 閣老火山

西區火山中火山口直徑最大者即是狼窩山,達500米左右,幾乎呈正圓形狀,山口深度則平均達到30至50米,這也是大同火山群中火山口最為深邃的一座。

狼窩山的海拔1329米,火山口中又生火山口,稱為“繼生火山。

▲ 狼窩山

預約方式:

免費開放,無需預約。

開放時間:8:30-17:00

PART 3. 必吃美食

大同作為山西的一部分,大同美食融合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特點,體現了民族交融地帶的飲食文化多樣性。面食文化非常發達。其中,刀削面被譽為“面食之王”,以其滑爽、筋道著稱,是大同面食的代表。

經典美食

刀削面

被譽為“面食之王”,以其滑爽、筋道著稱,是大同面食的代表。正宗的刀削面必須手工削制,面條煮熟後,每一片都圓潤飽滿,嚼勁十足。傳統的豬肉臊子是刀削面的靈魂。

渾源涼粉

以土豆澱粉、豆腐幹和蠶豆為原料制作而成,滑嫩爽口,渾源涼粉是大同涼粉的代表。做好的渾源涼粉清亮、滑嫩、爽口,像豬皮凍似的“筋顫”,風味獨特,堪稱北嶽一絕。

新榮蓧面

新榮蓧面是山西省大同著名的傳統小吃。蓧面是蓧麥經過淘洗、曬涼、炒熟,磨制而成的。蓧面的吃法很多,有推窩窩、搓個卷、推創渣、搓魚兒等等。可熱吃,可涼拌。紅綠相間,清香可口。

百花燒麥

燒麥是一種以死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面食小吃,品種花樣繁多,但只屬鳳臨閣百花燒麥最為上佳,每個燒麥的餡料裏加入對應花形的果汁,褶子捏得像盛開的花朵,朵朵美豔嬌嫩。

什錦銅火鍋

山西銅火鍋,以銅為器,以木炭為熱源,銅鍋的導熱速度極快,能迅速將食物燙熟,鎖住食材的鮮美與水分。而大同的銅火鍋,又以什錦火鍋最為出名。

兔頭

除了四川人,大同人也同樣愛吃愛吃兔頭。大同的兔頭講究火候和時間,醃制兔頭的鹵水中會加入多種香料和中藥材,使兔頭的味道變得更為層次分明。

老字號

鳳臨閣

鳳臨閣是大同最出名的老字號餐館,相傳已經有500年的曆史。鳳臨閣始創於明朝正德年間,因明代1518年“遊龍戲鳳”的故事和清朝“百花燒麥”的佳話而聞名於世。

主打燒賣,招牌美食是百花燒賣,色香味形俱佳,被譽為大同一大名吃。

龍聚祥燒麥館

創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主營大同本地特色飯菜和燒麥,傳承百年制作工藝,回歸燒麥本源。

凱鴿酒樓

同地道老餐館,在當地口碑極佳。風沙雞香酥可口,是這裏的招牌菜之一。食物種類繁多,涵蓋了大同的傳統特色美食。

PART 4. 行程安排

出行時間預計3-4天

D1 曆史古城

大同博物館、大同古城(古城牆、代王府、華嚴寺)

大同美食

D2 自然宗教

雲岡石窟、懸空寺

D3 地質奇觀

大同土林、火山群

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在古城多待一天,或者安排一天恒山

流轉千年的東方魏都,靈台山立,傾聽久遠而神秘的回響,觸摸古今交彙的痕跡,古老的文化基因在這片土地繁衍傳承,大同為世界留下了無數瑰寶,

信仰高懸於峭壁之上,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別樣的詭異迷離,大同味道折射出晉北的熱情豪放,千年縮影凝聚一程,有太多的未知等待著我們的探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