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妻共遊耦園 被一樓房檔住
正想拾級而上參觀
卻看到“蘇州耦園婚姻登記服務中心”指路牌
幾對小青年樂哈哈朝著我們笑
遊園攻略
耦園位於蘇州城東小新橋巷內,占地約12畝。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預訂:Trip
園林布局
耦園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布局,住宅居中,東西花園分列兩邊,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樓房,借“走馬樓”貫穿。這種把建築作為中軸線,東、西兩個園子的做法在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例子。

耦園一反蘇州古典園林建園法則,刻意講究方向、位置。作為園林要素的建築、山石、水池、樹木等均體現出精心的安排,蘊含著易學原理。對照九宮圖,可以確認耦園布局是以此為藍本設計的。

耦園東為流水,西有大路,南有河流,北有藏書樓,樓後又有水,再加上園內東部的黃石大假山,整個園子便呈現出一個山環水抱、水繞山護的理想居住環境,這種環境使得生氣凝聚而不散泄,構成了完整均衡的景觀畫面。
園中東花園面積大,西花園小,是根據陽大陰小的原理而定。東花園位左,西花園位西,符合左陽右陰之制。
入口
耦園占地12畝,坐北朝南,三面臨河,南沿小新橋巷,北臨小柳枝巷,東接護城河,門前宅後都有船碼頭,如今依然是櫓聲嫋嫋。

要找到園門,必先要“曲曲折折走盡幾條小弄”,大門西側跨街牆門磚額“耦園”兩字,一面是隸書,另一面是篆書,古樸、典雅、沉靜,是現代書法家周退密所書。
園門居東西兩園之中而面向南,據《周易》,南為離卦,對應一日正午和一年的夏季,為一日和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的時刻。耦園主人上祖世代官宦,門庭顯赫,自己官至安徽巡撫,官財兩旺,園門正南而立,可借天地盛陽相濟助旺。

而從住宅區至東花園的“一松二竹”的入口設計更妙。不高的白粉牆上,辟有一個月洞門,西側為一叢南天竹,四季常綠,矮小可愛,宛若盆景;東側為一株小小的迎客松,掩映著洞門和門額,傾向著遊人,似欲為人們拂塵,松後牆隅,有修竹數竿,清風靜響。人未入園,身心已被洗淨。

遊園線路
耦園先從中間的住宅開始,其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和樓廳,帶有仕宦宅第的傳統特點。然後進入東花園,最後從西花園出。

遊玩路線為:入口➨轎廳➨載酒堂➨無俗韻軒➨“枕波雙隱”花窗➨東花園遊廊➨魁星閣➨便靜室➨山水間➨吾愛亭➨黃石假山➨城曲草堂➨儲香館➨藤花舫➨藏書樓➨織簾老屋➨鶴壽亭➨出口
主要景點
轎廳

轎廳上懸“偕隱雙山”匾額,取之女主人嚴永華的詩句“偕隱雙山門,一塵差可托”,雙側柱上有:“逍遙於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間”的對聯,表達了伉儷唱和、退隱山林之意。
載酒堂

載酒堂作為住宅部分的主廳,是園主宴請賓客和舉辦重要儀式的場所。對面門樓上有“厚德載福”的磚刻。
大廳匾額上書“載酒堂”三個大字,由清代書法家、網師園主李鴻裔書寫。
古代文人飲酒作詩,是一種風雅之舉。所以,堂名用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於山水之間也”的典故,又取宋人:“東園載酒西園醉”的詩意。
1950年因居民不慎,載酒堂被燒毀,1993年按原樣重建。
樓廳
樓廳是住宅部分中軸線上的最後一進。是家眷居住的地方。廳前小院植有桂花和玉蘭等樹,綠意盎然,取“金玉滿堂”之意。

前方門樓上刻有“詩酒聯歡”,表達了和一般深宅大院不一樣的一份灑脫,展現了園主夫婦對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
整個樓廳類似於徽派建築的走馬樓,北牆處跨度達40米,把東、西花園美景盡收眼底,形成了耦園的另一大特色。
無俗韻軒
在住宅和東花園的過渡區域的建築,就是無俗䪨軒了,俗稱“枕波軒”。
軒南建有盆景園,以及植有桂花、松樹等。是園主讀書、撫琴、養蘭之處。

廳內陳設古樸雅致,宜在此靜定、小聚、雅淡。匾額上“無俗韻軒”是中國最後一批秀才蘇局仙所書,下方“園林到日酒初熟,庭戶開時月正圓”是清代何紹基所作。
“枕波雙隱”花窗
在無俗䪨軒的東牆開了一扇花窗。花窗四周有雙魚、蝙蝠圖案,窗內置梅花圖形,鋪滿卍字裝飾。

花窗兩側是女主人,湖州才女嚴永華親書的楹聯“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橫批“枕波雙隱”,表達了夫妻雙隱,才情雙絕之意。
東花園遊廓

東花園遊廓曲折環合,周邊遍種桂花和竹子,所以又稱樨廊和筠廊。順著遊廊,將整個東花園之間的景點串連起來,還能從不同方位、不同季節去欣賞中央的山水主景。
魁星閣 便靜宦
魁星閣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從這向西看,樨廊上開著幾扇花窗,和蘇州其他園林有明顯的不同,其圖案富有歐式風情,這是耦園建造年代相對較晚,歐風漸近。

一旁的便靜宦則明顯帶有道教色彩。宦,本是指屋的東北角,為“陽”、“養”之意;便靜,直指虛靜。園主沈秉成崇道,精通周易,以方位命名之,為其悟道清修之地。
山水間
山水間是座水閣,為臨水歇山頂建築,外牆上有松鶴延年、柏鹿富貴的浮雕。山水間內的大型木雕“歲寒三友”落地罩,圓雕、透雕,刀法渾厚、筆力蒼健,與醉翁的豪情、寄山水的逸趣融為一體,成為耦園的鎮園之寶。

從山水閣看向水池,宛虹橋和平時所見小橋不同,這是座高架橋,從橋上看假山陡峭挺拔,體形渾厚。
黃石假山
園中高峻雄奇、中夾“邃穀”的黃石假山,偏於園的西北,池水由東北向南伸展,環山而彙聚於東南,這種分布正契合中華大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和黃河、長江的水流方向,道法天成。

再看這座黃山假山,其山體由東西兩部分組成,東側山勢陡峭險峻,西側山勢平緩,東高西低形成一個山穀“邃穀”。師法於自然中真山的斷裂層,"法天貴真“堪與真山媲美。
相傳此為造園名家張南陽的作品,代表了黃石假山的最高水平,與蘇州環秀山莊的湖石假山並稱為蘇州假山之冠。
城曲草堂
城曲草堂是東部花園的主體建築。“城曲”是指耦園位於蘇州城的東北角,草堂,表達園主甘於清苦、隱居的日子。旁邊建有安樂園、還硯齋等,樓上是宴客、休憩、讀書、詩畫的主要場所。

草堂門上的對聯“臥石聽濤滿衫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描述了隱居山林的心境。
盡頭的還硯齋清靜淡泊,“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是清劉墉所題。
儲香館

城曲草堂的西側就是儲香館,是小孩讀書的地方。為勉勵他們勤奮苦讀,借每年金桂飄香時舉行鄉試的來由,命名為“儲香”,園主希望孩子們能脫穎而出。
儲香館邊上有一通道,可直達北遊船碼頭,園子南北均有駁岸碼頭也是耦園的一大特色。
藤花舫
藤花舫是一座旱地舫建築,小巧玲瓏,三面是窗,便於觀賞園景。舫南種有紫滕,舫內有紫滕圖,是消暑觀景佳處。園主用舫引出莊子“不系之舟”的遐想,閑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
藏書樓
耦園西部花園中的藏書樓,是目前蘇州園林中保存最完整的藏書樓,取名鰈硯廬。藏書樓中傳有密道和密室。院中有一古井,此井與受月池對應,“東池西井”形成對景。
織簾老屋
織簾老屋名取自於南朝吳興人沈麟士少時家貧以織簾為生,卻好學不倦的故事。織簾老屋是鴛鴦廳制式,銀杏木落地罩將大廳一分為二,根據季節、光線、溫度不同,夏秋在北廳,冬春在南廳。
曆史沿革
耦園,一望就是踏實過日子的人家。門外有河,岸邊植枊,不事張揚,大門緊閉。在這愛巢內,借園林之水“枕波雙隱”,詩酒唱和,是逍遙世外的神仙眷侶,低調而高貴。蘇州人說,耦園蠻“正氣”的。

耦園原名涉園,原屬清初致仕知府陸錦。園名取陶淵明《歸去來辭》句,“園日涉以成趣”。
清同治十三年(1874),沈秉成購買毀於兵燹的原涉園舊址,擴建修繕,更名為“耦園”。
沈秉成,浙江湖州人。早慧而好讀書。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中舉人,學術精深,仕途順達。
同治三年,沈秉成外放思茅,任雲南道台,不料剛出京城,聞知父親病逝,留在北京的夫人姚氏和兩個兒子又不幸染病去世,沈秉成的天塌了,引起咯血重症,這時嚴永華來到了他的身邊。
嚴永華,浙江桐鄉人,工丹青,嫻詩賦,通音律,堪稱一代才女。姚氏去世三年後,同治六年(1867)十月,他們結為夫婦,時沈秉成四十六歲,嚴永華三十一歲。
這位才女用對丈夫的敬愛與柔情,撫慰了沈仕途失意之傷、喪妻失子之痛,嚴永華的長情陪伴給了蹉跎半生的沈秉成無盡的喜悅,嚴永華也陶醉忘情於與夫君拋卻塵世細水流年的耦園生活中。
只可惜,人生的美好時光總是很短。八年後,耦園的好日子被皇帝的一紙詔書打碎了平靜。從此,沈秉成政績卓著,官也越當越大,光緒十六年,沈秉成以安徽巡撫,暫署兩江總督,拜命之日,夫人卻與世長辭。
嚴永華去世3年後,沈秉成患病住耦園,獨對林泉,鬱鬱而終,次年逝於耦園中,享年73歲,與嚴永華合葬在杭州南山。
“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 ,美好的良緣造就了一座偉大的園林,那就是耦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