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智積院裏宿坊了一晚。那裏與遊客較多的京都國立博物館、三十三間堂就一路之隔,卻有著高野山的靜謐。

延伸閱讀:【京都自由行】第一次玩京都行程怎么安排?終極線路規劃指南請收好

的確,智積院和高野山金剛峰寺是一個體系的,都是日本“密宗”真言宗。我從房間的落地窗可瞥見明王殿簷下頗有西藏經幡風格的彩帶,但它和我們國內的藏秘不是一個系統,據說源流於唐武宗“會昌滅佛”後失傳的那個唐密。在京都看慣了禪宗和靜清寂美學,乍一看到這圈彩帶,有點“濃厚”感,也有點不知其所以然。但醒悟過來它是真言宗的寺院,也就“噢……大概是這樣吧”了。

智積院提供宿坊的,是一棟毗鄰寶物館的三層寬體現代和洋風建築,訂房平台可搜索“智積院會館”。前台接待我的是一位圓圓呼呼、態度有點懶散但英文不錯的年輕和尚。複印護照頁、填表、給房卡以及一張包含晚餐、大浴場、宿坊活動、早餐等時間安排信息的中文說明頁,哈,已經有中文說明頁了!這些流程他都敲木魚念經般例行公事地走了一遍。然後我自己推著行李找電梯上樓,找房間。

探訪指南: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必看亮點:方丈殿庭園(需脫鞋入內)、明王殿池泉回遊庭、宿坊“智積院會館”前庭

最佳時節:5月杜鵑花期(庭園免費開放)、11月紅葉季

交通:京都市巴士“東山七條”站步行3分鍾

秘藏體驗:宿坊提供坐禪、寫經課程,晨間可獨享空靈庭景

房間是和洋風的,衛浴三分離,各種配置都挺新、設計得挺趁手適用的。洗手液,是自然的海洋氣息而且像香皂一樣好沖洗。後來用到它的洗護發和沐浴乳也是Predia海洋氣息的,很好沖洗,洗完後頭發蓬松舒爽得很。

我小睡了一陣,醒來時已經四點了,泡了一袋焙火茶,吃了一個房間裏配的智積院甜點(口感像雪餅),看了會書。我的窗戶正對著寺中的寶物館,看著很靜寂,幾乎沒有訪客出入。

茶喝得差不多時,五點了。夕陽的光輝落在坐東朝西的幾座木造殿宇的巨大屋簷上,越發古韻蒼然。雖然明晨早課後有參觀寺院的安排,但我還是想先去走走看看。

這個時間點,無論寶物館還是金堂、明王殿,或是寺中的“國寶級名庭”,都閉館了。即使我們就住在寺院中,也只能在院裏散步。那些建築關閉了,此時也沒有夜間參觀活動。

寺院其實不小,背靠東山,往山上去還挺深的。暮色漸至,我不敢上去,因為東山上墓地多,卻不見得會像森見登美彥寫的那般有趣。

傍晚,寺院中走走,不敢往東山深處去
智積院宿坊提供的晚餐

六點回到會館,名為“桔梗”的食堂已給准備了宿坊者預約的晚餐,食物是用傳統精進料體的缽形器皿盛放的。滋味很好,而且我感到自己在體會著每一樣食物的滋味。最後還有一份裹了蕨粉的點心,吃完剛剛好,很舒服。

房間洗頭洗澡後,寫了會兒日記。然後換上房間的浴衣——米色棉麻布的、僧服的款式,到一層的浴池泡澡。我一個人在女浴場待了好一陣,安靜極了。後來進來了一位女客,正好我也泡得愜意了,起身去淋浴、離開,留給她也一個人的“冥想空間”。

這一夜我睡得很好。

早晨5:40在大堂集合,我提前了幾分鍾下樓,已經有十來位客人在大堂坐著、站著了,幾乎都是日本人,其中還有一名被抱在懷裏的幼童。整個氛圍都像是“沒睡醒”,人們的臉上帶著惺忪,有的打了個哈欠,女性基本都沒化妝,穿著日常的便服。我腦中浮現入住時給的說明頁上有一條——“請不要穿著留在房間裏的睡衣參加佛教儀式”。

早晨5點40,在微涼的晨光中前往金堂

一名著橘黃色僧袍的年輕和尚講了一段“開場白”,然後准點帶引我們這幫睡眼惺忪的住客,在微涼的晨光中前往金堂。

金堂的門已經開了,華麗麗的光影遠遠地映入眼簾。我們先從側邊的階梯下到半地下室,脫了鞋,走上金堂殿內。榻榻米上給我們這些宿坊者准備了幾排軟墊凳子,而不是像僧人那樣跪坐於榻榻米上。

這裏的早課是和寺中僧人一起進行的,或者說,是我們作為旁觀者參與了他們日常的早課。

幾十位橘袍與灰袍僧人,似乎依照著某種儀軌或列坐或分布在大殿的不同方位,有的位置承擔了儀式中的特定任務。

所有人都坐下後,是好長一陣寂靜,靜得仿佛時間都停止了。然後突然一聲敲鍾,我前面一大姐的肩膀驚顫了一下,接著,僧團的誦經聲響起來……

我不知他們唱誦的是什么,智積院系屬真言宗,也許是在誦念《般若心經》吧,或是大日如來的真言,或是光明真言……又或許他們念的是什么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通過音聲的震動與宇宙法流連接,一遍又一遍地嘗試著去喚醒自身的佛性。而我們作為觀者,或是參與者,或是受與者,坐在僧侶們法陣的外圍,同受他們誦念真言的澤被,也同在殿中莊嚴的大日如來光明之中,也許,我們也能在這樣的波段中,被喚醒一點什么,或被洗去一點什么。

早課裏,我不知他們誦念的是什么,
感覺,他們在通過音聲的震動與宇宙法流連接,
一遍又一遍地嘗試著去喚醒自身的佛性。

但我在這一場“波段”裏,似乎收攝不了身心。我坐著坐著,覺得肩膀僵硬,腿也不得勁,手放得不自在。我還老分心地留意到別人,右前方的那位大姐雙手合十,虔誠地低頭靜默;僧侶壇城左邊角落跪坐的,不就是昨天入住時接待我的前台圓呼和尚嗎,他好像也一直不在狀態,他似乎跪坐不住了,換了個盤坐的姿勢,小胖手還悄悄地按摩自己的腳踝;圓呼和尚前側的那位僧人,我留意他好一陣了,他就像堪稱榜樣的那種“大師兄”,跪坐的姿勢相當端方、標准、不動如山,神色莊重,儀式中禮拜、摩珠、收經書入懷袖的動作,他每一個動作都像茶道大師那般優美、節制,全然沉浸,物我合一。

主禮早課並在佛前完成一系列供奉儀式的,是一位年老的和尚,也許是住持吧。在他左右兩側協助儀式的,是兩名跪坐得腰背直直的、戴眼鏡的弟子,大約是“二師兄”“五師兄”這種比較有慧根的吧。領唱的是一位女僧,盡管是女性,但聲音不辨雌雄,氣流中正平穩。

然後我在想,難怪讓圓呼和尚去做前台接待呢,或許他比較適合於生活處修行。說不定能在接待各式各樣的住客中了然證悟呢。

我聽著大約一串串聲如“唵 阿謨伽 尾盧左……哆野 吽 &#¥%……”的音聲,盯著大殿細細密密的格子天花板,制心止想,努力收攝紛飛的思緒。

早課儀式進行到接近尾聲時,有僧侶請我們這些觀者起身,依次來到點燃的香爐前,正對著大日如來佛像拈香、合掌一禮。

殿內不能拍照,
我也找不到一張圖片可複現當時所見的“護摩儀式”。
(圖/智積院官網)

在金堂約半小時的早課後,僧侶和我們訪客,都轉到隔壁的不動明王殿——在這裏,一場激動人心的“護摩儀式”,即將開始。

當法鼓聲如雷音陣陣傳來,我散亂的心識……在凝聚起來。

儀式之始,鼓聲莊重、緩慢而響亮,仿佛在召喚眾神的降臨,在破除空間的障礙,使凡聖交融的壇場得以建立。伴著這鼓聲,晨光晦暗的不動明王殿深處,古色銅輝的神座前,一簇火焰簌簌升起……

眾僧念誦起不動明王心咒,鼓聲漸漸變得急促、密集、強而有力,住持老和尚在連續地往火焰中投入護摩木以及各種供品,火勢熊熊。在密集的鼓點助威下,熾焰沖上殿頂的華蓋,仿佛沖破一切障礙,將眾生的祈願上達諸天。

鼓聲在火焰的持續燃燒中,轉而宏大且具有威懾力,仿若如來雷音,驅散一切內在的貪嗔癡、外在的魔障與邪氣,擊破眾生無名的黑暗。

鼓聲與火焰,有時變得極為輕微、緩慢、靜謐,複又雄壯、恢弘,帶著無可阻擋的力量與威德,走向圓滿……

最後,最後,於蒼穹回落,天地澄明。

這不是觀看一場“演出”。也許只有來過,感受了,才體會得到。

走出不動明王殿,一位僧侶給我們每個宿坊者都贈予了一枚“禦守”。

然後是去參觀寺中的“國寶級”名庭。那是依鄰講堂與大書院的一座池泉回遊式庭園,其中的築山,據說營造了中國廬山林泉意境,我凝視了好一陣,沒看出來。帶隊的僧侶在這裏做了很多講解,說的是日語,我試圖用DL即時語音翻譯,但它那會兒不太靈光,幹脆就放下,不琢磨,只感受。

在僧侶的帶領下,參觀寺中的庭園與大書院。
寺僧講解分布於大書院的金碧障壁畫,
真跡展示於寺中的寶物館,
為長穀川等伯一門所繪畫,現為日本國寶。

大約8點回到會館用早餐。桔梗食堂剛剛備好每位訪者的餐食,也是用朱紅色的缽狀漆器盛放的精進料理,昨晚的湯豆腐換成了砂鍋現煎豆腐,雞蛋羹上點綴一卷腐皮,焙火茶倒出來時依舊是熱氣騰騰的。簡簡單單的食物,有滋有味。吃完之後可以把那些缽皿一個套一個地疊一起,如水波漣漪。

十點退房後,我去了寶物館。只有兩個展室,但《櫻圖》《楓圖》《松葉秋草圖》等五、六幅國寶級大型障壁畫,美得驚人!那個時間段幾乎沒有其他人進來,我得以在展室中靜坐了一小時,沉浸在美的事物中,內心充滿了感恩。

這是智積院官網找的幾張圖,但寶物館裏展示《櫻圖》《楓圖》《楓葉秋草圖》等障壁畫真跡的場景,非常美!作品尺幅巨大,上面的櫻、楓葉、松、雪……筆觸細膩且很有立體感,明明是靜態圖,但看久了,感覺自己已身在畫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