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淨土宗是日本僧人法然上人創始,知恩院是京都寺院中規模最大的寺院。始建於1234年,曆史上由於地震、火災等原因,現存寺內最古老的建築為十七世紀所建。
延伸閱讀:【京都自由行】第一次玩京都行程怎么安排?終極線路規劃指南請收好
知恩院介紹

寺院的三門(山門)為1621年(元和七年)修建,高為24米,面寬50米,重簷歇山式的黑瓦屋頂。三門象征“空”、“無相”、“無願”。知恩院內的大吊鍾重七十噸,高3.3米,每年除夕夜由十七位僧人敲響的鍾聲,會在京都上空久久回蕩。這除夕夜的一百零八下鍾聲已經成為京都一個重要儀式,人們憑借這鍾聲辭舊迎新,去除舊歲的煩惱,祈禱新春的好運到來。

寺內一座大殿的大廳內地板,人走在上面會發出吱吱的美妙聲音,據說這是為了提醒僧人有人入侵,實際上和二條城的走廊地板沒什麼兩樣,是地板和固定地板的金屬件摩擦發出的聲音。
此外知恩院內狩野派畫家的畫作也是非常著名的,現任的淨土宗門主伊藤唯真是日本淨土宗的精神領袖,是致力於中日佛教友好交流的著名友好人士,是對應“中韓日三國佛教交流的日本佛教跨宗派組織”“中日韓國際佛教交流協會”的會長。淨土宗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日本佛教界第一個成立友好組織“中日淨土友好交流協會”的佛教宗派。淨土宗經營的“日本佛教大學”為中國佛教協會培養了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原淨土宗廬山東林寺方丈、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傳印長老,等諸多中國佛教界學生。

淨土宗依止的經典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等,即淨土宗的“三經一論”。後來又增加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稱之為“五經一論”。後有善導大師所著《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贊》、《般舟贊》等等,為該宗的主要代表作。
淨土宗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往相應,欣求往生極樂淨土。

善導大師將修行的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兩大類。正行分為讀誦、觀像、禮拜、稱名、贊歎供養等五種。五種中稱名為正業,其它四種為助業,顯示出正名最為重要。
淨土宗由於修行方便,故於中唐以後在中國廣泛盛行,宋明以後,禪宗、律宗、天台宗、華嚴宗等等也都兼修淨土法門,一度形成了諸宗彙歸淨土的局面。正如民間流傳的“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8世紀時,善導大師的《觀疏經》傳入日本,12世紀日僧法然上人依《觀疏經》撰寫了《本願念佛集》等弘傳淨土念佛法門,創立日本淨土宗,成為後世日本淨土宗和新興宗教淨土真宗所共同尊奉的祖師。
知恩院住宿體驗
知恩院提供住宿的“和順會館”,在雄闊的三門前側,簡潔的現代清水建築,流水疊石、花木環繞,看上去和日本通常的四星級酒店差不多,前廳接待人員也是穿著西裝制服、殷勤有禮的,與想象中的“寺院住宿”不太符合。

提供宿坊的和順會館,在三門前側。
遊客潮水般退去後,氛圍寂靜森然。

我訂的是和式房間,榻榻米茶桌椅,電視機、空氣淨化器、獨立衛浴、空調都有,需要自己從壁櫥裏拖出床墊、褥子、被單……自助鋪床。
推開窗戶遮光的木板隔扇,可以望見古韻蒼然的三門。這座巨大的寺廟是日本淨土宗的總本山,白天除了一輛輛大巴運送來的團體參拜者,還有在清水寺、八阪神社、南禪寺、銀閣寺這東山線路流動的大量遊客。且三門前長長的參道走下去不過15分鍾,便是熱鬧的祗園花街,以及充滿閑適風情的鴨川,地理位置一點也不“偏僻”。然而,傍晚遊客潮水般退卻後,這一帶就迅速陷入了森森然的寂靜。
我合上了木窗扇,讓自己沉浸在與通常日式酒店一般的暖黃燈光中(而不去想住進寺廟的森然)。下樓吃了包含在九百多元“半食宿”預訂裏的懷石料理晚餐,味道很好,知恩了。然後回到房間喝了會兒茶,洗澡,換上房間的浴袍去地下一層的大浴池感受溫暖水溫的包裹,竟然沒有其他人,非常安靜。
返回房間的樓道也安靜極了,以至於我都有些些害怕。

隱隱覺得屋內有檀香之氣,禪房一般。我這一晚睡得迷糊,幾次轉醒,複又睡去。做了個夢,戰亂的世道,夢中痛哭“為什麼人們不能好好地過生活,為什麼要爭鬥”,蒼涼到以至於轉醒。所以,我打算早課時好好祈禱“世界和平、民生安定”,盡管只是小小一個我微弱的願力。

清晨5:50,房間內的小喇叭叫醒了。Check in 的時候,工作人員也發過一張早課時間表,並提醒“如果不參加,可以把房間內的喇叭關掉”。
下樓在會館大廳集合,已經有十幾名訪客在那裏等待了,都安安靜靜的。即便是大廳一側正播放著寺院儀式片段的視頻,也沒有發出一丁點聲音。6:10,一名著藏青色斜襟居士服的人,很准時地帶著我們這些宿坊者走出會館,登上三門南側一條長長的石階,往知恩院高處走去。九月清晨的空氣已清涼,但穿一件單衣長袖很舒服。此時既沒有十點後的遊人喧嚷,也褪去夜晚的森然,氛圍安寧清靜,只聽見我們一行人噠噠的腳步聲。

清晨6:10,宿坊者去往阿彌陀堂參加早課的第一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先去了阿彌陀堂。居士留下我們十幾人在堂中阿彌陀金身大佛前的榻榻米上靜坐了好一陣。那一陣,也不知過了多少分鍾,我看著前面壇座邊的木魚,發呆。
後來右邊廊橋上出現了僧影,他們從殿堂後面、佛身後繞到了我們前面的法壇。身披袈裟的老和尚面向阿彌陀佛坐到了壇中央,他近身側的兩名年輕僧人協助他整理了落座後的衣擺,接過他手中的拂塵、經書,然後跪拜、行禮,一招一式頗具法度。還有兩名中年僧人,分坐法壇兩側,其中一名敲擊木魚,領誦,負責以音聲推進流程。他們的整個布局似乎也參考了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二菩薩,以及左右二護法的格局。
老和尚是主誦,他獨誦一段又一段“南無阿彌陀佛”時,那嗓音,簡直是電音震顫的效果,令我聯想到一層一層泛去的水波漣漪。伴著那聲音,我覺得有那麼片刻,我進入了虛空狀態。

早課的第二、三環節在禦影堂進行。(殿內及活動不讓攝影)
大約半小時後,進入第二個環節,通過風雨廊橋轉到知恩院裏最宏大的建築——禦影堂,供奉的是日本淨土宗開山祖師法然上人。然後我們坐在中央法壇一側的軟墊小凳子上,還是剛才那5名僧侶,也是口稱南無一遍又一遍地唱誦。那位敲木魚領唱僧改單手擊檀板領唱了,那一聲聲說相聲般的檀板,竟然能和佛經唱誦搭配得……挺能層層推進信仰之力的。我聽著這檀板節奏和老和尚水波漣漪般的南無,望著殿堂細細密密的木格子天花板與垂落的鎏金華蓋、經幢,又虛空了好一陣。
又是半小時,末了讓我們到前面拈香祈願。我也好好默念了一番,感謝關照,希望“世界和平、民生安定”。
話說,日本寺院的香很好聞,禮敬時拈的木屑狀“瑞雲香”還會在手指上留有悠長的餘韻。

而後還有第三環節,也還是在這個大殿,只是轉到面朝禦影的正前方,坐到有靠背的折疊椅了。這個環節是聽一名中年僧人“講課”,他足足講了50分鍾!
我聽不懂日語,從個別的詞句、他的手勢眼神,我猜,他先是介紹了開宗祖師法然上人,接著介紹知恩院的曆史、教務,介紹這座大殿建築及裏面華麗的鎏金佛龕、巨大的鎏金經幢,還有那幅也巨大的“南海三尊織毯”。
然後,漫長的“嘮嗑”開始了,雖然聽眾只是偶爾“嗯嗯”“呀”“喔”“喲”,但這位僧侶卻像在跟大夥兒談天說地,他還借用了幾張書寫了漢字詞語的紙條推進他的話頭。我出門後還記得的詞語有“善知識”“善因樂果”“和顏愛語”“上善人 俱會一處”……他的神色,感覺是在跟大夥兒聊日常生活呢“我們跟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朋友同事好好說話、和顏悅色,自然也種善因得樂果,就不會因為交流不暢吵吵耽誤事啦……”
記得有一年去京都西邊的鈴蟲寺,也遇到一場“嘮嗑”式的法課,可能那位僧人講得很幽默吧,聽眾一陣一陣地嘎嘎笑。


早課結束後,在寺院中走走,格外地安寧、圓滿。
兩個小時的早課結束,知恩院也還是清清靜靜的。沿著寺院中軸線下幾段陡峭卻寬闊的台階,可以慢慢感受那座在京都最宏偉的三門在眼前震撼展開……
八點半左右,回到和順會館花水庵吃半自助的早餐。桌位上已配置的定食蓋了一張紙,也還是食前合掌默念十遍“感恩賜給我們食糧……”。
如此,至十點退房,便是知恩院一天的宿坊。最後我想說說的是:
靜心,心靜得下來,哪裏都可以靜,即使住在火車道邊,也可以進入冥想、進入好睡眠。心不靜,安寂如京都知恩院的夜晚,也會胡思亂想,心生妄相。

但寺院宿坊,即便如知恩院和順會館這種如通常酒店一般設施的,也還是提供了一種非同一般酒店的體驗。無論是進餐的合掌感恩、健康的食物、對當下一飲一食的專注,還是夜晚安寂的浴池、清晨的早課,一整套的宿坊流程,讓人到京都,不只是觀光。
回到會館吃早餐,食前默念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