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想到陳家祠?因為它在廣州的地位不低,陳家祠多年占據“羊城八景”之一。“羊城八景”可謂廣州實打實的千年“IP”,自宋代以來廣州就有評選“羊城八景”的傳統曆史,後曆經元、明、清沿襲至今。

而陳家祠以“古祠流芳”的雅名多次上榜,彰顯其作為清代宗祠建築的代表。特別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裝飾藝術上的傑作,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明珠”,承載著廣府人的文化印記和精神寄托。

有網友開玩笑說,在廣州你可以不上廣州塔,但一定要來陳家祠轉轉。

陳家祠座落於荔灣區車水馬龍的中山七路鬧市區,距今已經有120多年的曆史。它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九年(1893年)落成。此時,清政府正處於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殘局;這一年,孫中山先生來到廣州開醫局行醫救人,開啟變革的萌芽......

而陳家祠也在這一年完成了它的最後工序。

陳家祠是當時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堂,作為捐款的回報,這些族人可以供奉自己的祖先。另外,為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交納賦稅、訴訟等處理家族事務提供臨時居所。

簡單說就是:當時省城住宿緊俏,來廣州考公辦事的宗族子弟訂不到房,於是族裏的大佬拍板,那就建個辦事處吧。但是蓋房子的鈔票從哪裏來?於是陳家大佬們就集資眾籌修建。

如今,它的曆史意義和建築文化早已超越了家族祠堂的功能,看起來更像一座藝術博物館,從屋頂到房梁,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石雕、木雕、磚雕、陶塑、灰塑和彩繪......是廣州地區晚清宗祠建築的代表。

陳家祠信息

給朋友們分享一個來這裏打卡的重點:

交通:地鐵一號線【陳家祠】D口出,出來抬眼就是祠堂的門頭。

門票:成人票價¥10,學生證免票(在門口掃碼購票,刷身份證進去)。門票預訂

備註:每天10:00/16:00各有一次免費講解。重點是每周二閉館,下午17:00後停止入場,別跑空了!

陳家祠攻略

還沒走進陳家祠的大門,就被房頂上這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大小神仙吸引,他們到底是誰呢?

很多網友分享,去找陳家祠建築屋簷上找各種形態各異、又充滿現代網感的“表情包”,只能感歎老祖宗的想法太超前了。

走進陳家祠,正門門額上有橫匾寫著“陳氏書院”四個大字,為什麼陳家祠又叫“陳氏書院”?祠堂掛著“書院匾”不免讓人略感好奇,後來聽講解才明白。

哦,就是打了一個擦邊球。

原來在清代的廣州城中,曾經有過很多合族祠。

合族祠是有相同姓氏的宗族共同合資建造,但由於這些合族祠只是姓氏相同,不一定有血緣關系,那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容易魚龍混雜、不好管理。

在乾隆、鹹豐、光緒年間,清政府都有禁止和取締合族祠的活動。為了應對清代廣東官府,很多合族祠以“書院”的名義建造,使其兼具宗族活動與文化教育的功能,這就是陳家祠又叫“陳氏書院”的原因。

這種命名策略不僅解決了曆史問題,也巧妙實現祠堂與書院的雙重身份融合。不過,陳氏書院的主要功能並不是教書育人,它依舊是陳姓族人追根溯源、祭祀先祖,以及為赴省城辦事的同宗鄉親准備的落腳點。

這般看來,宗祠掛“書院”匾便合情合理了。

在陳氏書院大門前,屹立一對活潑可愛、神態祥和的石獅子。東邊的雄獅腳踩石球傲視遠方,象征權力,西邊的雌獅抱扶小獅,象征子孫興旺、家族繁榮。

在陳家祠的大門前放置一對石鼓。在禮制森嚴的古代,這不是你想放就能放的,乃功名與官階的象征。而陳家祠的石鼓光鼓面直徑就有1.4米,有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封侯掛印:圖中大印掛枝頭,印即指官吏的印章,也稱帥印、官印。“蜂猴”與“封侯”諧音。封侯掛印意思是指古時帝王賜爵授印予臣下,隱喻高升之意。

位於正門梁架上的曹操大宴銅雀台木雕,故事取材於《三國演義》。圖中表現了曹操端坐在銅雀台上,觀看徐晃與許褚在比武之後,為爭奪象征榮譽的錦袍而鬥得難解難分的場面。

剛進大門就被門口的大神鎮住了,這是陳家祠的百年保鏢,身高4米的彩繪門神。

自帶腮紅特效的是紅臉門神秦瓊,而右邊的黑臉尉遲恭好像從探爐裏跳出來一樣,這反差也是有點萌。作為廣東現存最大的一對門神CP,他倆守護了陳家祠百餘年。

真是風雨不散的“牛馬”值班大神。

從正門穿過前庭來到聚賢堂,作為陳家祠堂中軸線上的核心主殿,它無疑是整座建築群的心髒與靈魂。

堂上高掛“聚賢堂”大幅巨匾莊重威嚴。注意看“聚賢堂”牌匾上那個“聚”字,它的最後一筆沒有向左勾,而是出乎意料地甩向了右邊。

初看之下,或許會以為這是個筆誤。

但講解員道出了其中深意:這一勾若是向左,便會侵擾、傷及右側的“賢”字。書法家特意讓筆鋒右轉,既避讓了鄰字,又守護了整體的和諧。聚賢堂,以“賢”為重,這巧妙的一筆,正是以視覺化的方式踐行著對“賢”的尊重。

古人作字,從不墨守成規。在這看似不合常理的筆法中,蘊藏的正是以人為本的考量與通達變通的智慧。

聚賢堂正中所立12扇巨大的雙面鏤雕木屏門,廳中央按舊制陳列酸枝案台複原當時場景,仿佛陳氏先祖下一刻便會現身,迎接遠道而來的貴賓。這裏,正是昔日陳氏族人舉行祭祀、商議要事、舉行聚會的場所。

在電視劇《白鹿原》裏,白嘉軒以宗族之長的威嚴,站在祠堂那顆百年老樹下,目光如炬、擲地有聲。

他手上托著的“鄉約”不是一卷普通的竹筒,而是一幅以道德為規范、以血脈為紐帶的無形鐐銬,將散漫的鄉民納入一個禮法框架,試圖用這古老的“鄉約”作為舟楫,載著整個宗族,逆時代濁流回到那個秩序井然、想象中的道德桃花源。

想象餘音穿透祠堂的梁柱,滲透每一個族人的骨髓。

祠堂文化一直是中國文化裏重要的組成部分,像一株古樹根須深紮於血脈之中。

在廣州,無論是市中心還是城中村都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祠堂,你能感受到廣東沿海一帶的人很重視家族活動。按理說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家庭情感可能會更加疏離,但廣東不是。從清明、端午、春節這些傳統節日的熱鬧程度可以看出。

宗祠不止是一座建築,更是串聯起四方族人的情感紐帶。從敬組睦族的傳統,到家風祖訓的傳承。它承載的遠非建築本身,而是不可替代的人文溫度。

正因為如此,它的價值才超越了本身,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坐標。

站在祠堂門口向望去,太師椅上仿佛坐著一位老人。他對著攤開的族譜久久不語,只有手指在那些名字間緩緩摩挲,每一個名字,都曾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的詞道出人生就像夢幻一般,所謂英雄豪傑,所謂事業功名,隨著時間流逝都將“灰飛煙滅”。那些曾經鮮活的人生,如今都沉寂為紙上的一筆朱砂,化作一尊沉默的牌位。

這便是宗祠文化的微妙處。它不要你明白,只要你感受。

或許有人說,宗祠是舊時代的遺物。但當我們觸摸那些被歲月磨得光滑的門檻,凝視牌位上一個個真實而又熟悉的名字時,便能讀懂它的深層意義。它不是束縛人的枷鎖,而是一座安放記憶與精神的故鄉。

在這裏,你會看見自己的來處,也從這裏會更清晰地知道,該以怎樣的姿態走向遠方。知所來,知所往,讓我們即便在這茫茫人海中,不至於失了方向。

遊覽陳家祠堂,除了感受它的宗祠文化,建築本身也是我們欣賞的重點。

講解員介紹,陳家祠的籌備不僅得到了來自廣東72縣陳姓人的支持,還有不少陳氏華僑的資助。資金到位,工匠們自然放開手腳。每一處雕刻、每一個細節,都下足了功夫,怎麼講究怎麼來。

所以今天看到這麼精美的一座祠堂建築,當年都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

在這裏,靜靜體會、感受就好。

你可能以為這只是一座有些年頭和名氣的祠堂而已。殊不知,它現在已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館址所在。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各類珍貴文物與現代工藝精品,是省內博物館中收藏明清以來廣東民間工藝精品最為豐富的藝術類博物館。

來陳家祠到底看什麼?

通常會用一句話來概括:“三雕、兩塑、一彩、一柱”。“三雕”分別是石雕、木雕、磚雕;“兩塑”是指屋脊上的陶塑和灰塑;另外還有銅鐵的鑄造工藝和彩繪。

清末的嶺南宗祠建築,走到哪裏都是雕刻,石頭上雕、木頭上雕、連磚頭都不放過!

只要能被刻上東西的地方,工匠們絕不手軟,必須給整得明明白白、花團錦簇。簡直就是把“細節控”做到了極致,這一點確實是服氣的。

下圖的磚雕主要用於外牆、墀頭、簷下作裝飾。主題是“梁山聚義”。

廣東磚雕用的磚是專門燒制的,以刀工細膩的藝術風格為主,采用園雕、高浮雕、鏤空等技法拼接而成。與北方磚雕粗狂渾厚的風格不同,南方磚雕更纖巧精細。

一進大門看見的是四扇雙面鏤空木雕擋中大屏門,國人講究含蓄,一進大門的木雕屏門起到遮擋視線和分隔空間的作用。

左下邊是一對雕成老竹形態的“福”字圖案;右下邊是“五福捧壽”圖,寄托古人對生活的最高追求: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福、祿、壽、喜、財)的美好願望。

看完木雕抬抬頭,可以看看陳家祠最為華麗的裝飾——脊飾,這是嶺南地區獨有的建築風格。分兩層,上層看著有很多小房子的是陶塑,下層基座顏色鮮豔的是灰塑。

經過高溫燒制拼裝而成的脊飾,經長期的日曬雨淋而不褪色很適合嶺南這邊的氣候條件,陶塑的題材大多取自本地的粵劇故事和民間傳說,遠看就像欣賞戲劇一般。

陶塑最頂端,有兩只龍頭魚尾的動物叫鼇魚,寓意獨占鼇頭。

在兩邊連廊顏色鮮豔的是灰塑,灰塑的主要原料是石灰,比較特別的是裏面還會添加糯米粉、紅糖、草紙等混合發酵成形成的灰泥。

連廊灰塑因為與人的觀賞距離近,對圖案的要求細致,當時的匠人們在此處大量塑造了諸如“竹林七賢”、“夜遊赤壁”等故事畫面。

嶺南建築的屋頂,是一場熱鬧的視覺藝術!

因為地處沿海,光禿禿的屋頂頂不住大風。於是工匠把山牆和屋脊往上拔高,讓大風乖乖繞道。屋脊上那些花花綠綠的灰塑陶塑不只是好看,它們悄悄把瓦片的接縫都藏了起來,讓雨水也沒法鑽空子。

所以你看,整座青磚伴瓦漆的祠堂原本沉靜端莊,卻偏偏被這一脊的熱鬧給點燃了:仙人瑞獸、吉祥花果,從每個角度望過去,都是一出出生龍活虎、寓意深遠的大戲。

老祖宗的智慧,既實用又浪漫,不服不行。

這些凡事可以被利用的地方,皆被工匠們耐心而隆重的塑造各種故事。屋脊、簷角、梁枋,無一處不被仔細琢磨,仿佛那些花鳥、神獸、人物,一旦被雕塑在上面,就注定要替這些磚石木料開口說話一樣。

此時的清末廣州,聖心大教堂的鍾聲敲響蕩開,沙面島上的租界建築群一座座拔地而起、珠江口岸更是商船雲集......辛亥革命的火種在悄然醞釀,封建帝制即將終結。

中西文化也在交融碰撞,西洋元素逐漸滲入市井生活。這些時代的印跡被細心的工匠們留在傳統宗祠的細枝末節裏,廊柱上中西合璧的“福娃天使”,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時代的車輪在滾滾向前,連這一方宗祠的屋簷下,也悄然發生著對話。

這條巷子的名字很好聽,叫青雲巷。

巷子東西兩側都是長長的走廊,走在這裏會感覺通透一些,所以走廊其實是起到隔火防火的作用。高牆上的灰塑是一個獨特的設計,最上面是一個紅色的蝙蝠,寓意洪福齊天。

青雲巷從南道北是依次增高的,從這裏經過寓意著平步青雲的美好祝福。

在祠堂內走走看看,走累了,倚坐在庭院石凳上休息一下、發發呆,看來往行人、聽風過屋簷、再抬頭會會屋頂上的各路神仙。

他們衣袂翩翩,仿佛下一秒就會隨風飛去。

以前年輕審美到不了這層面,現在可能年紀大了,感歎老祖宗的審美甩現在幾條街!

展廳內的展品也值得我們了解下,比如廣彩瓷、象牙雕刻、粵繡、木雕、磚雕、石雕等工藝品。

潮州木雕——神庭。這是媽祖神像被請出來巡遊時所用。整座神庭綜合運用多種傳統雕刻技法,結構複雜,題材多樣,可見潮汕地區對媽祖的敬重與崇拜。

貼金木雕彩門,常見於清代珠三角大型祠堂建築大門前上方,彩門是祠堂的“門面”,所以往往富貴奢華。

廣州陳家祠,不只是一座建築,更是一部立體的嶺南詩篇。它的美,源自傳統文化與民間工藝的碰撞——繁複之中自有章法,輝煌背後皆是文章。

中軸對稱的格局,暗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高懸的匾額以墨韻承托家族的根本;梁柱間的楹聯,或書寫“耕讀傳家”的訓誡,或刻下“忠孝節義”的箴言。

每一處轉折,每一筆雕刻,無一不在訴說規矩與禮序。

而這規矩,並非束縛。它向內,是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的立身之本;向外,則是家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永恒祈願。陳家祠的深邃,在於它將抽象的倫理融入磚瓦、注入紋飾,使建築成為道德的具象、願望的載體。

行走其間,和百年前的匠心與家風對話,肅然之中,心生莊嚴。

宗祠的煙火,從未真正熄滅。

它藏在每個中國人對“家”的眷戀裏,它融在代代相傳的家訓中。那是一種以家庭為基、以血脈為繩的精神契約,穿越風雨、曆經滄桑,托舉著整個家族的榮光與尊嚴。

回頭再看,不論是張家祠、李家祠,還是無數個隱於市井鄉野、默默無聞的姓氏宗廟,它深深鐫刻在每個中國人對“家”的繾綣回望之中,也默默流淌於代代相傳的家訓格言裏,成為中華文化龐大根系下一道堅韌又溫暖的風景。

默默堅守、持續傳遞、終成一種磅礴而深穩的精神力量。

這或許,是我理解的宗祠文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