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形成於唐宋時期,與閩南平行發展。早在西漢時期便設立了“揭陽縣”,但毫無疑問,從唐代到晚清,潮州城(古稱海陽縣)才是潮汕地區的中心城市。潮州城的建制與文化在唐宋時期基本成型。作為一座典型的嶺南沿江府城,如今其街道兩側的騎樓與牌坊交織出古代與近代融合的獨特風貌。

城內的重要古建築包括:開元寺、己略黃公祠、海陽學宮、許駙馬府等,構成了一條豐富多彩CW線路。開元寺是唐至清時期的佛教寺院,至今仍在承擔宗教功能;己略黃公祠則是潮汕磚雕、木雕、石雕工藝的集中體現;海陽學宮作為古代海陽縣的學宮(文廟),展現了科舉文化的遺存;許駙馬府則是一座明代民居,現為介紹潮汕民居特色的展示場館。這些古建各具特色,承載了潮州深厚的曆史與文化底蘊。

相比潮州,揭陽古城更側重城市形態及保存。在這裏隨處可見遍布全城的明清建築和極其完好的文化生態。城內古建主要有:揭陽學宮(文廟)、揭陽城隍廟、揭陽武廟(古榕武廟)。此外有進賢門、許氏宗祠、宋氏宗祠、孫氏家廟(宗祠)等宗祠建築。現存古建年代多為明清,但幾乎全部保留了曆史功能,信眾虔誠,香火旺盛,實為難得。

潮州與揭陽其地緣相連,文化同源,共同構成了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冬季造訪,花2天時間60塊錢的機場快線,看我們如何玩轉兩城9座國保單位!
遊玩路線
👉訪古路線(2天)

D1揭陽潮汕國際機場-揭陽古城
交通方式:
1.打車約20公裏 30元
2.機場快線4號線【揭陽市區線】於【汽車總站】下車 票價20元
揭陽訪古線路:城隍廟-揭陽學宮-丁氏光祿宗祠-古榕武廟
步行距離:共約2公裏

D2揭陽-揭陽國際機場-潮州古城
交通方式:
1.機場快線4號線【揭陽國際機場】下車 票價20元,之後轉機場快線6號線【潮州線】於【金信酒店】下車 票價20元
2.揭陽站-潮汕站 動車20分鍾 之後潮汕站-潮州古城 也可以打車or坐機場快線6號線於【金信酒店】下車 票價20元
潮州訪古線路:許駙馬府-己略黃公祠-開元寺-廣濟橋-韓文公祠
步行距離:共約2.5公裏

遊玩景點
【許駙馬府】
“潮州現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 年代:明 級別:國4
許駙馬府,為北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和駙馬許玨的府第。該府第始建於宋英宗治平年間。曆代屢有維修,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

駙馬府北朝南偏東8度,面寬42米,進深47米,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後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山牆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置。

【己略黃公祠】暫不開放
“潮州木雕第一絕” 年代:清 級別:國5
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充分運用了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等手法,設計繁複。梁枋兩端飾以形象各異的龍、鳳、獅等祥瑞動物,“銅雀台”、“張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戲曲傳奇、民間故事。

祠堂的建設年代正是潮州金漆木雕創作的鼎盛時期。可以說,現在保存下來的藝術品,是集潮州傳統工藝大成之作,堪稱潮州木雕之典范。
【潮州開元寺】
“粵東第一古刹” 年代:唐-清 級別:國5
潮州開元寺,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前身為荔峰寺,元代改稱“開元萬壽禪寺”,明代更名“開元鎮國禪寺”,俗稱開元寺並沿用至今。作為粵東地區第一古刹,開元寺以寬敞的布局、壯觀的殿閣、莊嚴的聖像和眾多文物聞名,素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

寺院保留了唐代的平面布局,同時融彙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建築藝術,主要建築包括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閣等。其中,金剛殿為明代單簷歇山頂建築,天王殿獨具木石銜接簷柱結構,大雄寶殿則為主體建築,采用重簷歇山頂設計,紅牆丹瓦,氣勢恢宏。殿前月台及周圍78塊欄板雕刻精美,展現釋迦牟尼出家故事、奇花異草和珍禽瑞獸,堪稱藝術瑰寶。
【潮州廣濟橋】
“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年代:宋-明 級別:國3
潮州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是中國古代橋梁的傑出代表之一。明嘉靖九年(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格局,將梁橋、浮橋與拱橋結構巧妙融合,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孤例。

廣濟橋全長518米,采用浮梁結合的設計,分為東西兩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東段梁橋長283.35米,設有12座橋墩及橋台;西段梁橋長137.3米,擁有8座橋墩。橋墩由石梁和橋亭組成,結構穩固。中間浮橋由18只木船連接而成,全長97.3米,便於啟閉,體現了古代橋梁工程的智慧與創新。其與我國的河北趙州橋、福建洛陽橋、北京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
【韓文公祠】
“我國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韓愈祠” 年代:宋-清 級別:國6
韓文公祠始建於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元、明、清曆代均有維修。現主體建築基本為明清遺構。北宋鹹平二年(999年),潮州通判陳堯佐即於金山夫子廟正室東廂辟建“韓吏部祠”;元祐五年(1090年),將公祠遷至城南;南宋淳熙十六年,太守丁允元將祠遷於今址。該祠是我國現存曆史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韓愈祠宇,是曆代潮州士庶祭祀憑仰韓愈的處所。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元祐七年(1092年)撰寫了《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一文。

史載,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上《論佛骨表》勸諫,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治潮僅七個多月,將中原文化帶到嶺南,辦教育,驅鱷魚,做好事。潮州民眾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山前的鱷溪改稱韓江,並建韓文公祠,流芳千古。
【揭陽城隍廟】
“廣東現存最悠久,規模最大城隍廟” 年代:明-清 級別:國8
揭陽城隍廟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曆經明正德、嘉靖、萬曆及清雍正、乾隆年間的多次修繕與擴建,現占地2500平方米,是廣東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建築工藝最精湛的城隍廟。其香火旺盛、遊客如織,素有粵東神廟之冠的美譽。

廟內布局包括三山門、拜亭、大殿、養生池、石拱橋及夫人廳等。建築結構獨特,大殿四壁不承重,梁架以三升鬥拱支撐,曆經地震仍安然無恙。廟宇融彙了明清建築風格與潮汕地方工藝,金漆木雕、石雕、嵌瓷、灰塑、彩畫等藝術形式精美絕倫,是潮汕工藝的代表之作,被譽為“民間藝術寶庫”。
【揭陽學宮】
“華南學宮之冠” 年代:清 級別:國7
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揭陽複置縣於玉窖村(今榕城區),同年創建揭陽學宮。揭陽學宮從宋至清,經過規模不同的35次修繕、調整和擴建。清光緒二年至七年(公元1876-1881年),經長達6年的修繕和改建擴建,形成了現在的中軸線為孔廟、東西為縣學及配套設施的三路建築格局。

揭陽學宮總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規模為華南諸學宮之冠。作為封建社會揭陽的唯一官學,揭陽學宮自宋至清培育了眾多的優秀人才,為揭陽贏得“文化之鄉”的美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
【古榕武廟】
“極為罕見的木雕藻井” 年代:清 級別:國7
古榕武廟,俗稱關帝廟,位於揭陽市榕城區天福路。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為三間三進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由山門、兩廊、拜亭、大殿、後樓等組成。整座建築保存精美的木雕構件1000餘件,梁架間流淌著清朝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木刻內容大多是三國故事。

而整個古榕武廟內最特別處,就是門樓廳明間八角形藻井,關帝廟木雕藻井是省內乃至國內罕見的精致木雕藻井,其圖案精致,題材豐富,別出一格,蘊含了許多內容,如八卦形圖案以及三國故事等,展現了當時工匠的精湛技藝與豐富想象力。刀法嫻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色,為研究明清時期潮汕地區的建築藝術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丁氏光祿公祠】
“潮汕建築引入西方風格的先例” 年代:近代 級別:國7
丁氏光祿公祠,亦稱“丁日昌舊居”,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也有說法稱始建於清同治至光緒初年。祠堂位於潮汕地區,占地約61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四馬拖車”格局,坐北朝南,包含四直巷、二天井和二進院落,共有大小房屋99間及地下室1間,整體呈“興”字形布局,寓意“財丁興旺”。

建築保留了潮汕傳統結構、材料與工藝的精髓,同時大膽融入西方建築元素,如梁架、屋脊的彩繪與泥塑,中西合璧的設計開創了潮汕地區建築引入西方風格的先河。祠堂兼具祭祀、起居、藏書和教育功能,是一座綜合性的建築群,木雕精美,工藝精湛,極具地方特色。
🍜潮州美食推薦:

潮州鹵鵝:潮州地區的傳統名菜以獨特的鹵制工藝聞名。鹵鵝講究的就是一個先吃先賣,選材嚴格,所以鵝肉鮮嫩味美,肥瘦得當。鵝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各具特色!推薦本地店鋪:阿雄鹵鵝,陳方鹵鵝坊等。
豬血湯:作為潮汕地區早茶文化的一部分,豬血湯經常與腸粉,鹹水粿搭配成為當地人不可缺的經典早餐或宵夜。豬血湯的真正的味覺密碼來自於其配菜,益母草,西洋菜很好的中和了豬雜的腥味和油脂幹,增添了湯底的清爽鮮甜,簡直絕配!
反沙芋頭:潮汕獨特的傳統甜品,其特點是食材被松脆的糖霜包裹,入口甜兒不膩,除了傳統的反沙芋頭之外還有反沙番薯,反沙蘋果,反沙油柑等。
潮汕牛肉丸:舌尖上的非遺美食傳奇。牛肉丸的制作技藝可謂是一場力量與技巧的碰撞!選用新鮮的牛肉經曆上千次鐵棒的費力捶打,從而誕生的舌尖上的藝術品!每一顆牛肉丸都緊實而富有彈性,汁水爆棚,肉香四溢!
鹹水粿:水粿,是潮汕特色的一種小吃。粿是潮汕人對米制品的統稱,水粿是其中一種。先將米研磨,再將米漿倒入擺好的小茶杯裏,然後再放到鍋爐上猛火蒸熟,熟之後待冷卻,取出蒸熟的米漿就會 呈碗狀。把水粿加熱,一個一個擺好放在盤子裏,然後放上菜脯粒,澆上甜醬。
豬腳圈:豬腳圈是一種潮州特色小食,它是一款油炸類的小食品。豬腳圈的主要餡料有芋頭工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和精鹽,經過攪拌均勻後注入到豬蹄的圓圈狀空心部分中。這種小食口感香脆,味道獨特,以其形狀和美味而備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