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亭是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四大名園之一,也是曆史最為悠久的一處。據記載這個地方最初是五代吳越國中吳軍節度史孫承祐的池館。在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詩人蘇舜欽丟官之後在蘇州居住,非常喜愛城南這片地方的景色,於是花了四萬錢把這塊地買下來修建園林,傍水構亭名“滄浪”,取《孟子•離婁》和《楚辭•漁父 》所載的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渾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後人即用亭名指代園名。南宋時滄浪亭被抗金名將韓世忠所購得,改名為韓園。元朝延祐年間(1314年-1320年),僧人宗敬在滄浪亭的遺址上建妙隱庵。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蘇州知府胡瓚宗為了紀念韓世忠,便將妙隱庵改建成韓蘄王祠。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複建滄浪亭。歸有光作《滄浪亭記》。到了鹹豐十年(1860年),祠堂毀於太平天國的戰火。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江蘇巡撫張樹聲重建滄浪亭,並作《重修滄浪亭記》。此後又數次修整。

延伸閱讀:【蘇州自由行】超全的蘇州旅行行程攻略,包含交通、住宿、景點、美食

門票與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15 元/人(可通過 “Trip”在線預訂,方便快捷,避免現場排隊。)

開放時間:07:30-17:30(17:00停止售票、入園)

建議在上午9點-11 點或下午 14點-16 點入園,此時光線充足,能讓園林景色在光影下盡顯韻味。

交通指南

公共交通:

搭乘地鐵4號線,在“三元坊”站下車,從4 號口出站,步行約 800 米便能抵達。

乘坐公交 308 路、931 路、9003 路等,在“滄浪亭” 站下車,幾步之遙就到園林。

自駕:自駕遊客可將車停在附近停車場,如滄浪亭停車場、文廟停車場。不過,節假日周邊交通易擁堵,務必提前規劃出行時間。

滄浪亭遊玩

從地鐵三元坊2號口出來,沿著人民路往南走,很快就能發現一塊三間四柱的花崗石牌坊,正間額枋鐫刻隸書“滄浪勝跡”四字 ,是晚清俞樾先生所題寫。這塊牌坊位於滄浪亭園門外的水池西首。園外的水池是滄浪亭的一大特色,有別於別的園林,滄浪亭內是沒有大面積水域的,但是園外有一泓清水繞園而過,水面寬廣。滄浪亭在建造時別具巧思,打破高牆圍繞,自成丘壑的封閉式格局,以臨水的建築將園內園外的山水有機融合成一個整體,形成一種開放性布局特色。

“滄浪勝跡”牌坊
園外水池

沿著水池旁邊的石板路走進去,很快能看到一座石橋,走過石橋就進入了滄浪亭的門廳,門廳面闊三間,硬山頂。門廳內部牆上有一方清代僧人濟航的《滄浪亭圖》的碑記,上面繪有滄浪亭的園景圖,與現在的滄浪亭面貌相差無幾,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滄浪亭正門
《滄浪亭圖》碑

出了門廳,迎面就是橫臥在園中央的主山。這是一座土多石少的土山,山上古樹蒼翠,藤蘿蔓掛,宛若真山野林。主山的東部用黃石磊砌,四周古木參天,箬竹叢生,山澗小道高下逶迤,橋梁溪穀,引人入勝。東部假山的最高處有一座歇山頂石柱木梁方亭,中間有石台石鼓凳。亭北正中的石楣鐫刻俞樾先生的隸書“滄浪亭”。這座滄浪亭已不是當年蘇舜欽構築的,而是清代江蘇巡撫宋犖仰慕蘇舜欽大名,尋訪遺跡不得,重新建造在山上的一座亭子。現在的亭子兩邊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上聯“清風明月本無價”,下聯:“近水遠山皆有情”。假山的西部是清末用湖石等重修的,西南面峭壁下,鑿有一小池,面積較小。池邊一石頭上刻有俞樾先生的篆書“流玉”二字,點出這小池之水猶如一塊流動的碧玉。這裏也是園內唯一的水面。園內園外水面大小懸殊,情趣各異。

中央主山
滄浪亭
假山西部水池

沿著門廳往東經過四面廳面水軒,走進一條長廊,是滄浪亭有名的複廊,複廊北臨園外的水池,南依園內的中央主山,傍水依山,逶迤起伏。以隔牆分為內、外廊,沿著外廊走,可以隔著水面看到園外生動的市井風情,而沿著內廊走,可以看到園內的假山,亭台樓閣,還可以透過隔牆上20多框的漏窗,一窺園外的景色。這條複廊將園內外的山和水有機地連在了一起,拓展了視覺空間,豐富了賞景的內容,形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獨一無二的開放性格局,堪稱蘇州古典園林的造景佳例。

複廊內廊
複廊外廊

複廊出來後,沿著中央假山的東部往南走,就到聞妙香室。這是一座三開間的硬山頂小廳,東南角附著半歇山卷棚頂小軒一間,北面有種滿梅樹的小院落,早春暗香浮動,沁人心脾。“妙香”本指佛寺裏令人聞之超然脫俗的香味,這裏指“書香”的意思,也點明這裏是主人的讀書之處。

聞妙香室

中央主山的正南面是滄浪亭的主廳,一座三開間歇山卷棚頂的四面廳,周圍繞以軒廊。主廳原名寒光堂,清末同治年間重建後取蘇舜欽所寫《滄浪亭》中句“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而改名為“明道堂”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身體一旦舒適,心神就能安寧,所見所聞不涉邪事,就能悟得真理。

(明道堂)

明道堂的正南方有三間小軒,叫瑤華境界。最初這裏是韓世忠所建的“梅亭”,這裏把白梅比做瑤華,即傳說中白色似玉的仙花。清代的時候這裏是一個戲台,據說林則徐也曾在此觀賞過昆曲。

(瑤華境界)

瑤華境界的西面是一個石洞,上有石刻門額“印心石屋”,這是道光皇帝禦筆。“印心”是佛語,即“心心相印”的意思。石屋上面建有看山樓,是清道光年間江蘇巡撫陶澍所建。當初登樓可以遙望西南靈岩、上方諸山,現在已經被附近的樓房所遮蔽了。

(印心石屋)
(看山樓)

從看山樓下來沿著小路往西,眼前是一片竹林,有箬竹、慈孝竹、湘妃竹、水竹,金絲竹等,竹林包圍著三間硬山頂的屋子。由於屋子不高,所以給人一種隱在竹林中的感覺。這種“隱在其間”的感覺也非常符合蘇舜欽歸隱自然的心意。他曾用“秋色入林紅黯淡,月光穿行翠玲瓏”的詩句來描繪這裏的景色。因此這間屋子就被題名為“翠玲瓏”。此處前後,粉牆竹影,萬芉遙空,滴翠勻碧,曆來為文人墨客雅遊、靜觀、觴詠、作畫之地。

(竹林)
(翠玲瓏)

翠玲瓏的北面就是五百名賢祠,面闊五間,其中三間為堂,東西邊為側室。堂內三面牆上鑲嵌條石125方,刻有蘇州曆代名賢594人,均為自春秋至清代約2500年間與蘇州有關的名士賢達,涉及政治、軍事、科技、文化、文學藝術以及忠孝、隱逸各個方面。他們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或刻苦治學、文章傳世,總之都是當時社會中既嚴守道德規范又在某一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所謂“德才兼備”的先賢名士。堂內的匾額上是由當代著名的書法家顧廷龍先生所寫的“作之師”三字,源於《尚書》,即指“五百名賢”堪作萬民之師的意思。匾額下方署頭石刻上刻著“景行維賢”四個大字,意思是這五百名賢士都是行為光明正大、德行高尚、實為後人仰慕的賢德之人。

(五百名賢祠之一)
(五百名賢祠之二)

五百名賢祠的北面是清香館。一座歇山卷棚頂,面闊五間的建築。館名取唐李商隱的詩句“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之意。館前用曲廊粉牆漏窗圍成小院,院子內種了幾顆百年老桂,蒼老古樸。每逢金風送爽之際丹桂吐蕊,清香四溢。

(清香館)

歲月流轉,滄浪亭雖曆經風雨滄桑,卻依然保持著那份超凡脫俗的雅致與寧靜。它靜靜地矗立於現代城市的繁華之中,仿佛是喧囂塵世中的一片淨土,以其獨有的方式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今日的寧靜。這座集自然美景與人文情懷於一體的園林,不僅是對蘇州園林藝術的極致展現,更是對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一次深情地致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