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本第一名城”之稱的姬路城(位於兵庫縣姬路市)是現存天守的高度之最,被指定為日本國寶。1993年,姬路城被列入日本首批世界文化遺產,至今已經30年了。本文將介紹這座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白鷺城”的優美建築群及天守內部的情況。

從JR姬路站的北出口(姬路城出口)一路向前延伸的主幹道大手前通,盡頭處巍峨聳立著日本國寶姬路城。
姬路城氣勢恢宏,讓人覺得它近在咫尺,實則還有一段距離。從車站出口到姬路公園入口處的櫻門橋大約1千米,步行需要15分鍾左右。公園園區廣闊,從入城口沿著曲折的城郭經過二之丸、本丸等,最後登上天守頂部,全程至少需要一個小時。


白鷺城,不戰不燒之城
姬路城的大天守高31.5米,是日本現存12座建於江戶時代以前的天守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大天守為五重七層結構,其中地下一層即“地階”暗藏在高高的天守台中。天守和天守台的總高度達46.3米,加上姬路城坐落在海拔45.6米的小高丘——姬山上,人們從遠處便能欣賞到它壯麗的風姿。
姬路城的最大特點是連立式天守——東南方向的大天守與西小天守、乾(指西北方向)小天守、東小天守通過渡櫓相連。4座天守均有多重飛簷,從不同的角度能夠獲得不同的觀感,因此被稱為“八方正面”。

天守朝向姬路站和大手前通的那一面。待走到近處,從天守南側的備前丸仰望,更讓人震撼。上圖中,位於大天守左側的是西小天守

若想讓四座天守“同框”,姬路城西北方向的男山配水池公園是賞景的不二之選。上圖中的三座小天守從左至右依次為東、乾、西

姬路城整體外觀呈純白色,這源於日本傳統的“白漆喰總塗籠造”工藝。白漆喰具有出色的防火性能,不僅被塗抹在姬路城的外牆上,還被填塗在頂瓦的縫隙中。因其飛簷華麗宛如展翅的白鷺,姬路城也被稱為“白鷺城”。
姬路城還被稱為“不戰不燒之城”。現存城郭建成於江戶時代初期,自那時起從未淪為戰場,也沒有遭受火災或地震等重大災害。幕末時期,姬路城曾受到官軍包圍並遭到炮擊,不過當時的城主很快就拱手讓出了城堡,使得姬路城化險為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姬路市遭到空襲,市中心化為一片焦土,姬路城卻奇跡般地幸存了下來。大量寶貴的建築物得以保存至今,其中4座天守以及連接它們的4座渡櫓共8座建築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列入重要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築更達74座之多。

采用“白漆喰總塗籠造”工藝,連瓦片周圍都以漆喰加固,這使整座城堡都閃耀著白色的光芒

通往二之丸的“菱之門”是姬路城最大的門,被列為日本國家重要文化遺產。大門上方裝飾著黑漆和金屬配件的格柵窗和火燈窗等造型美觀,實則具備軍事功能,供人拋擲石塊或持槍向外突刺之用
被單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姬路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鐮倉至南北朝時代的武將赤松則村在姬山築造的軍事要塞。其次子赤松貞范於1346年將它改建為城堡。
1467年,重振了赤松一族的赤松政則修築了本丸等部分。此後,姬山城由赤松一族的小寺氏及其重臣黑田氏接管。16世紀中葉,黑田氏修建了真正的山城,但在1580年,黑田孝高(官兵衛,如水)將整座城獻給了立志統治西國的羽柴(即豐臣,本文下同)秀吉。秀吉在城堡四周修築了石垣,並增建了3層高的天守,將其發展成為近代城郭,並將城名由“姬山城”改為“姬路城”。

將姬路城建成如今樣貌的是池田輝政。他迎娶了德川家康的次女為繼室,深得(德川家康的)信任。關原之戰(1600年)後,他成為姬路藩主,次年便開始大規模改建。他位高權重,被稱為“西國將軍”。1609年,豪華絢爛的連立式天守閣建成。
池田輝政的孫輩池田光政繼承了家督之位,但因年幼被轉封至鳥取城。德川家的重臣本多忠政入主姬路城,並於1617年增建了三之丸和西之丸等。

本多興建了西之丸,自此人們便可以從這裏的庭院仰望優雅的天守了
1615年,在消滅豐臣勢力的大阪冬之陣結束後,德川幕府立即制訂了“一國一城令”,拆除了日本全國約400座城堡。此舉旨在壓制各藩的軍事力量。同時期頒布的還有“武家諸法度”,其中甚至規定禁止建城,在修複居城時需要申報等。換言之,姬路城是在允許大規模建城的最後那段時期建成的,稱其為現存近代城郭建築的巔峰之作並不為過。
姬路城的文化價值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1993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來,二條城、首裏城等也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但被單獨列入名錄的日本城郭僅姬路城一座。這也使得姬路城“日本第一名城”之稱名副其實。

從城見台公園眺望姬路城。為紀念姬路城申遺成功,1994年姬路城選出了絕佳觀景點“姬路城十景”。城見台公園就是其中之一
石垣、門、狹間,一路登向天守
姬路城的遠景就已足夠壯美了,進入收費參觀的城郭內部更是精彩紛呈。通往天守的小路呈螺旋狀,兩側都是被稱為“曲輪”的石垣和圍牆等,這麼設計的目的是延緩敵人的入侵節奏。
圍牆上還有無數個圓形、三角形、四角形的孔洞。這些孔洞被稱為“狹間”,用於放置鐵炮以迎擊敵人。姬路城的孔洞數量在全日本也是首屈一指的。


通往天守的門和通道都很窄,這杜絕了同時湧入大批敵軍的可能性。上圖是重要文化遺產“二之門”
姬路城的石垣分別建造於羽柴秀吉、池田輝政和本多忠政時期,不同年代的石垣各具特色,值得仔細觀察、玩味。其中,尤為著名的是“姥姥石”的傳說。相傳,在秀吉建造天守時,石材短缺導致工程停滯,於是他發布告示要求城下居民提供石料。一個貧窮的老婦人將自家的石臼送了過來,這讓秀吉深受感動,將石臼嵌入最重要的天守高台中。這個故事迅速傳開,而後普通民眾紛紛加入捐贈的行列。
位於備前丸西側的石垣建於池田輝政時期。石垣上部坡度比下部陡,猶如一把展開的扇子,被稱為“扇之勾配”,從牆下仰望,給人難以翻越的感覺。因而被認為是“難攻不落之城”的象征之一。

左邊是嵌有“姥姥石”的天守高台石垣,右邊的土牆“油塀”據傳是羽柴秀吉時期所建


內部也充滿實戰性設計
天守內部的通道同樣錯綜複雜,樓梯又陡又窄,很難被攻陷。窗邊到處都設有用於投擲石塊的孔洞和用於射箭的狹間,牆壁上滿是收納武器裝備用的木樁。整體風格毫無風雅可言。
許多人誤認為天守是城主的居所,實際上它只是戰時防禦的要塞。當時,姬路藩主的居所是三之丸和西之丸等的禦殿,因此,看到簡樸的天守內部時請不要感到失望。不過遺憾的是,三之丸等地的禦殿群已經在明治時期被拆除了。

上中央帶階梯的台子是為方便人們從窗戶拋擲石塊而設的。圖左的樓梯相當陡

整面牆壁是用來掛放武器等裝備的,據說當年這裏常備火繩槍和長槍等

本多忠政的孫子忠刻和德川家康的孫女千姬居住在西之丸的上屋敷
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從天守地階貫通到第六層地板的東大柱和西大柱,高達24.6米。這兩根大柱在過去的350年間一直支撐著大天守,僅底部進行過加固。然而,在昭和大修理(1956-1964年)期間,人們發現西大柱內部已經腐朽,便更換了。原先的西大柱目前被展示在入城口附近,供遊人近距離感受大柱之大。


姬路城的守護神“刑部神社(即長壁神社)”位於大天守的頂層。在這裏,視線越過獸頭瓦,遊客可以一覽姬路城全景。
除了天守,姬路城內還有許多名建築和文化遺產,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時間充裕,遊客還可以前往西側緊鄰的日本庭園“好古園”參觀,或者從“Shirotopia紀念公園”眺望城堡北面。日落後的燈光美景也讓人心曠神怡。




姬路城
地址:兵庫縣姬路市本町68
營業時間:9:00-17:00(16:00起閉園) 2023年6月1日至9月24日期間,營業時間延長至18:00
固定休息日:12月29日至30日
票價:成人票1000日元/人 兒童票(包含中小學生)300日元/人
交通:JR山陽電鐵姬路站下車後徒步15分鍾,或從姬路站北口乘坐神姬巴士,在姬路城大手門前下車,徒步約5分鍾
一日遊推薦:姬路城 3 小時私人歷史文化之旅